人力成本上漲兼逢中國產業轉型 東莞加工貿易台商數量減半

撰文:鄭子健
出版:更新:
東莞人力成本上升,「機器換人」卻不一定可行。(Getty Images)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當前東莞工業區企業營運欠佳,波及工廠附近的超市和餐飲店,其中以台商最受影響。東莞台協執行常務副會長謝慶源表示,全球經濟不景,東莞加工貿易業也無法倖免,面對產能過剩問題,訂單所得利潤過於微薄,旗下工廠必須停掉一些生產線,空出的部分就分租出去。

報道指出,東莞一個普通工人的月薪平均為3000元人民幣左右,已達一些東南亞國家的三四倍,因此以外銷為主的企業為節省成本,早就將工廠轉至東南亞。謝慶源說,往東南亞轉移的台商「該走的已經走了」,但部分廠商的研發基地還留在珠三角,東莞台商有的縮小規模,有的直接停工關門,有的將廠房轉移大陸內陸城市。

台商稱「機器換人」不一定可行

雖然如此,《聯合早報》發現雖說百業蕭條,但有些工廠仍然豎起招工廣告,表面看來不合減產停工趨勢。謝慶源解釋,因為大陸人口紅利接近尾聲,人力成本逐步攀高,特別熟手技工更是需求甚殷,上手之後很快被挖走,甚至有的工人掌握技術後另起爐灶,把同廠同鄉也拉走。此外,部份廠房是因為訂單數量不穩定,高峰時期要招聘臨時工。

近年東莞提倡「機器換人」,鼓勵企業以先進機器取代人手,謝慶源對此表示:「不是人人都是(富士康老闆)郭台銘」,手上不一定擁有足夠資金,達成「機器換人」目標。謝慶源本身幾年前已結束鋼鐵廠生意,目前主要經營文化教育產業。他說能做多少是多少,過去在東莞的台灣人少說有8萬到10萬人,現在保守估計少了一半。

台商曾貢獻東莞一半以上GDP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東莞特約研究員林江則補充,東莞一度有5000多家台資企業,現在已跌至約2000家,留下來的台資企業以傳統加工貿易為主,由於不是地方政府所提倡的現代高端產業,因此官方和銀行都「不會特別關照」,產業扶持政策也與他們無關,「台資企業變得越來越邊緣化」。

《聯合早報》引述台媒數據,指台商在1999年前後曾經貢獻東莞一半以上的本地生產總值(GDP),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打破獨霸局面。根據東莞2016年上半年經濟資料,大陸本地企業的工業增加值已經遠遠超出港澳台企業,且增長近20%,相比之下外資企業則下降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