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灣地震】港人醫生救人不吃團年飯:抬出來的除了輕傷就是死
「(被抬)出來嘅人,一係輕傷、一係死者。」年屆六旬、在香港秀茂坪長大的蘇翔醫生這樣說。他由昨晚6時許,一直留守在台南地震現場,支援救災工作。蘇翔醫生40年前,隻身從香港赴台讀書,親歷過七十年代,香港「6.18」雨災,九十年代末又經歷了台灣「9.21」大地震。他感嘆,作為醫生,見得最多的是生離死別。【災情滾動更新頁:增至24死逾500傷 救援人員續搶救】
為什麼這次台南地震救出來的人,要非輕傷,要非傷重死亡呢?對此,蘇翔醫生在接受《香港01》訪問時解釋指出,這次傷者情況很極端,一是被瓦礫壓中要害,一是幸運躲在黃金三角,受些輕傷。現場分東南西北,四個救護場,各有百多名救援人員,家屬。塵埃飛揚的金龍大樓,蘇醫生白袍變灰袍,但雙手仍保持乾淨,沒有半顆沙粒。
蘇醫生從昨晚6時開始由醫院轉到災區,急救傷者。他說現場醫護人員主要有兩樣工作,一是對傷者急救,二是檢查災民傷勢,判斷轉送醫院還是宣布死亡。救援隊救出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蘇醫生檢查傷勢,鬆了一口氣,說「只是虛弱一點」。
蘇醫生在香港出生,今年58歲,40年前18歲時到台灣讀大學,落地生根,兒子今年成年。赴台之前,家住秀茂坪,年少的他,目睹1970年在港發生的山泥傾瀉,當時秀茂坪整棟新樓倒塌,如同金龍大廈。
「作為一個人,對災難見過幾多次,見過幾多血都好,但人心肉造,都唔會習慣,仍然會心痛。」經歷台灣多次天災人禍,1999年的「9.21」大地震令他印象最深刻。看着一個個傷者由災區抬出,生死繫一線,難免哀傷,感慨人生無奈,災害無情,唯有守護內心,不讓自己變得冷血無情。
比較多次風災、地震,蘇醫生認為這次是「不幸中之大幸」。倒塌的範圍相對集中,可以聚焦搜救地點,其次交通沒有因此癱瘓,無礙救災。此外,南台灣向來自然災害較多,民眾防災、救災意識強。的確,現場四個救護站,家屬、救援隊、義工,成千上百,頹垣敗瓦中,仍亂中有序,義工穿梭救援人員間,送上熱茶慰問,井然有序。
記者想起6年前香港馬頭圍樓房倒塌,香港人一時間不知所措。詢問同為香港人的蘇醫生,如果香港發生同類型事件,結果會如何。他坦言「香港應該會好慘烈」,蘇醫生解釋香港樓房比台灣密集得多,發生意外,人流亦難以疏散,加上香港亦沒有相關經驗,不論市民或是醫療隊伍對救災事情亦沒有意識。「香港醫療習慣用最少的錢救最多的人,」蘇醫生說,沒想到香港人經常引以為傲的效率竟然是災難殺手之一。
別人習以為常的團年飯,蘇醫生卻不以為然,他說救人更重要,家人也明白他的工作性質,體諒他的缺席。
此外,台南災害應變中心向01記者表示,截至本月7日下午2時,曾入院就醫的人共有467人。中央社報道截至中午12時40分,共510人受傷。據台灣《蘋果日報》報道,失蹤人數現時下降至12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