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改後政工部門職能首披露 縮權責防徐才厚式弊端再現
在本輪軍改之前,解放軍在總部層面設有總政治部,其為最高政治工作機關,負責全軍組織人事、宣傳、政法、紀檢工作,地位顯赫。改革後,軍委政治工作部的主要職能發生了重大變化,有媒體分析稱,軍委政治工作部的權力教其前身有所收縮。
據《中國新聞週刊》報道,一位熟悉軍隊編制和部門設置的人士透露,按照軍改頂層方案要求,軍委多部門制的行政架構,大致劃分為正大軍區級、副大軍區級和正軍級三個層次。
從排序看,第一個層級為原「四總部」打散後變成的軍委聯合參謀部、軍委政治工作部、軍委後勤保障部和軍委裝備發展部這「新四部」。不過,作為「四總部」拆解後的主要繼承者,「新四部」地位發生了顯著變化,特別是政工部門。
軍委層面原來的總政治部縮編為軍委政治工作部後,職權收縮,其原有的紀檢、政法職能劃出,分別單設軍委紀委、軍委政法委,均直屬軍委,與政治工作部並行。
原統一政治部模式被一分為三
軍改前,解放軍七大軍區,陸、海、空、二炮(現為火箭軍)四大軍兵種,除總政治部外的總參、總後、總裝三大總部,國防大學、軍事科學院、國防科技大學等三大軍校,以及武警部隊等軍隊大單位,統一設立政治部。負責帶兵的大軍區、軍兵種、武警的政治部級別為副大軍區級,而三大總部、三大軍校政治部則為正軍級。
軍改之後,統一的政治部模式被一分為三,分為政治工作部、政治工作局、政工組三種體制。
據《中國新聞週刊》梳理,軍改後,各大軍兵種和戰區設政治工作部,但方式也不統一。海軍、空軍、武警及新組建調整的陸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等六大力量,設政治工作部,級別仍為副大軍區級,設有專職的政治工作部主任。與之對應,延伸向下,各軍種分部、艦隊、集團軍、武警總隊等仍設政治工作部主任,相當於本部門副職級別。
五大戰區亦設有政治工作部,但組織與軍兵種不同。由於「軍種主建」,管理部隊的任務主要由軍種承擔,而戰區只負責聯合指揮,只編設少量的機關人員和直屬隊。因此,戰區不設專職的政治工作部主任,而由一位副政委兼任。五大戰區目前皆為此種方式。
原總政機構龐大總攬大權
軍委各部門的政治部縮編為政治工作局。軍改後,原來的總參、總後、總裝縮編為軍委聯合參謀部、後勤保障部、裝備發展部,其原有的政治部均改為政治工作局,新設立的軍委訓練管理部、國防動員部同樣設政治工作局,但其首長不叫局長,仍稱主任,一般由副軍職幹部擔任。
七大軍區撤銷後,普遍成立善後工作辦公室,為副大軍區級單位,負責政治工作的部門改稱「政工組」,組長亦由副軍職幹部擔任,其架構較之政治工作局更為縮減。
軍改前,作為中央軍委的政治工作機關,解放軍總政治部負責管理軍隊中黨的工作和政治工作。原總政治部機構設置甚是龐大,加之總攬全軍組織人事、宣傳、政法、紀檢大權,權力很大。「幹部人事、紀檢、政法在總政,權力當然大了。」蘭州軍區某團原政治處主任如此表示。過去這種權力集中於總政治部的設置,出現了很多問題,特別是徐才厚執掌總政時期。
徐才厚主管總政治部後,掌握全軍中高級幹部選拔、任免、調配大權近20年,不僅賣官鬻爵「數額特別巨大」,還提拔了大量自己的親信,這些人佔據了軍隊諸多重要領導崗位,致使軍隊內部山頭主義盛行,貪腐鏈條盤根錯節。
此外,徐才厚時期的總政直屬非戰鬥系統,如機關兵、文職人員、文工團、軍事院校和軍方下屬的各媒體等部門日漸龐大, 尤其是近年來解放軍文工團風波不斷,成為爭議的焦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