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放風」不承認「市場經濟地位」 中國世貿代表還擊
撰文:鄭子健
出版:更新:
「南海仲裁案」近日鬧得沸沸騰騰,但於領土主權以外,北京也忙於打另一場外交戰,爭取中國於年內獲得「市場經濟地位」;據新華社早日(7月14日)報道,世界貿易組織化物貿易理事會於瑞士日內瓦召開,中國代表於會上重申,根據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各國應履行承諾,於今年12月11日棄用對華「替代國」計算方式。
所謂「替代國」計價方式,源於中國「入世」之初,歐美諸國不承認中國為「市場經濟」,認為中國政府多有操控產品價格之嫌,所以不認可中方企業計價方式,改為以「替代國」價格為標準,評估華製產品是否割價傾銷。如以第三方為合理價格指標,難免與中國原來價格有落差,各國因而較易作出傾銷指控,對華施加稅務懲罰。
對此中方今年已多次表明立場,如於上個月,習近平和李克強於會見默克爾時,即指出按中國加入世貿協議,中國應按法理自動獲得該地位,毋須經過任何國家或組織審批。然而,今年4月時德國鋼鐵工人罷工,抗議政府保護本地工人不力,又歐洲議會通過無約束力協議,否決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以方便施加反傾銷懲罰,故此默克爾當時未有正面回應中方訴求。
至於美國,其世界貿易組織代表最近(7月14日)已表明,中國政府仍干預經濟運作,更特別以鋼鐵業及鋁業為例,指責中方干預政策已導致相關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傾銷海內外市場,顯然不符「市場經濟」資格,因此美方不會於今年底自動認可中方企業的計價方式。
於「市場經濟地位」爭議中,中國鋼鐵業成為焦點,屢屢遭歐美各國攻擊。中方近月亦有高調反擊,如於上月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指出中國現時已非計劃經濟,超過一半鋼鐵企業屬於民營,不是政府一聲令下就能減產,拒絕提高減產目標。據知,中國政府已於今年初下令,於5年內完成鋼鐵減產方案,去除1億至1.5億噸過剩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