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鐵爆炸】採訪手記:善意有序的台灣 對新聞冷感的台灣
來台灣本是做專題故事,未料在周四(7月7日)一整天的訪問後,洗完澡便聽到了電視中松山站發生爆炸的消息,還真的是,總有一單新聞在身邊。第一次來台灣的我甚至不知道松山在哪裏,幸有經驗豐富的攝記在旁,很快決定趕赴現場。而之後我們的所見所感,和想像中很不同。
的士司機好奇我們為何這麼晚要去松山,得知有爆炸、20多人受傷時他很驚訝:「真的嗎?是真的?」將到達之際,司機看到路邊停靠的媒體車和警車,又自言自語,「哇,真的大事誒。」
大事,也是當地媒體行家們的判斷。台鐵、捷運等發生爆炸在台灣並非第一次,但這次受傷者眾,屬近年最慘痛。他們最關心的,是這會否是恐怖襲擊。一直以來,恐襲似乎離台灣太遠,而爆炸發生後,他們開始思考,是不是因為台灣和美國走得太近,遭到殃及。不過,這種緊張空氣,只在車站的媒體區中感受得到,事實上,整個車站平靜得不像新聞現場。
事發後,松山並未封站,只是爆炸的二號月台攔了警戒線,其他班次列車仍在正常服務,甚至未見一名民眾在車站或四周看熱鬧,偶爾還有零星乘客刷卡進站。一位滿頭白髮的站員告訴記者,一切都還正常,當值安排照舊,沒有特別增減人手,「其他我也不太清楚,做好我的工作就好了」。
台媒與政府互信 無對立姿態
交通部、警政署等負責人員組成臨時指揮部,在松山站派出所內開會議事,記者們在外焦急等待,不時從玻璃門探頭望裏面的進度及拍照,門口的警察從不阻攔;當有新的官員趕來時,會對門口記者說「不好意思」才輕輕推門進去,而雖好奇又急切,大家也不會拉住正要進去或中途出來打電話及商議公事的官員們詢問,而是耐心等待官方統一發佈。在台灣,媒體和政府,並沒有在大陸和香港見慣的對立姿態,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久違的互信。正因為大家各司其職,尊重彼此工作,車站一直井然有序。凌晨兩點半,大家都還在聚力工作。
台灣記者友善 慷慨分享信息
對我和攝記來說,這都是第一次和台媒一起跑突發,此前我一直對他們有浮誇又八卦、惡性競爭嚴重的刻板印象,這次卻被他們的敬業和友善打動。突發爆炸,媒體趕來有先有後(因為消息不靈,我們總是比較遲鈍,友情提醒以後在異地做突發的記者一定要第一時間加入各種群組),大家彼此間不問出處,毫不介意將獲得的信息分享。尤其記得一幕,當政府給出爆炸物照片時,先拿到的記者並沒有趕忙拍照傳回,而是舉起來讓大家一一拍完自己才拍,整個過程,沒有人爭搶。而今天在警方記者會和疑犯所在醫院的經歷也是如此,當我想要獲得更多信息的時候,問到的同行都慷慨分享,當我正要前往ICU尋找疑犯及家屬時,有同行特地追上來,「你知道他們長什麼樣子嗎?」說着在手機裏翻出剛剛拿到的相片。
在陌生地方做新聞,資源有限(更不要提我實在太少經驗),需要仰仗各路陌生人的恩惠。而台灣,可以給到將你包圍的善意。不過,這讓我更加疑惑,為何一群看起來專業有衝勁的記者會大量生產極富廉價感的新聞?一位台媒前輩答我,「那是因為我們都假定觀眾7歲半」,在如今的商業運作模式下,媒體需要賣力表演,「不需要跟他們談什麼人生啦,想深入了解的人自己會查」。
不過長此以往,不少台灣人似乎也失去了對新聞的興趣。松山爆炸這單讓各家媒體的社會、生活和警政組集體待命的大新聞似乎未在社會引起太大波瀾。下午,我們採訪的台北創業年輕人笑說,「完全沒有緊張啊,很多人也不知道這件事(松山爆炸)吧」,她說,身邊年輕人都很少看新聞了,覺得很誇張,比起爆炸的新聞,反倒比較關注臉書(Facebook)上桃園機場漏水的討論,擔心因此給遊客留下負面印象,「很丟臉誒,所以今天大家的話題其實是慶幸這次颱風桃機(桃園機場)居然沒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