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北上創業因文化差距均慘敗 香港青年未言放棄
撰文:方嬋珠
出版:更新:
近年潮流興講Startup,本地大學畢業生、專業人士和政府也望着創新創業的路行。然而,孤注一擲的投資又能否為年輕人、政府殺出一條血路?《香港01》專訪兩岸三地一些年輕創業者,他們剖析了在港創業的不足之處,並淺談他們心中的成功之道。(系列之三)
內地市場龐大,不少香港年輕創業者選擇北上,碰碰運氣。80後潘解頤在3年前毅然赴京創業,惟慘敗收場。他坦言當時「根本連商業是什麼都不知道」,從銷售、入貨到市場一概不知。
「你連個客想要什麼都不知道,資源放哪裏都不知道,沒有可能成功。」
潘解頤分析首次創業失敗的主因。潘解頤在澳洲的大學攻讀精算,畢業後回流,於保險公司做見習行政人員,月入2.5萬港元,前途無可限量。他說到北京創業實為機緣巧合。
中港口味習慣大相徑庭
潘解頤在北京兩度創業,第一次是「賣紅棗」,第二次是為辦公室女郎製作「零食盒」,買入大包糖果再分拆到盒中。對於兩次創業都告失敗,他歸咎主因是不了解市場。「她們(OL)會覺得不化算,拆開所有零食,為什麼不自己買包大的。」潘解頤直言不掌握內地民眾心態,缺乏大量數據,最終創業失敗。
潘解頤說香港在生活、習慣、口味與內地大相徑庭,文化差距甚遠,產品包裝、銷售都成難題,惟有網上取經,「有些字你不說,不知道意思,什麼『小伙伴們』、『屌絲』。」
潘解頤指出,創業潮風靡全中國,漸漸出現泡沫,投資者盲目投資估價,「寫一個App,又有幾百萬投資,搶佔市場,過幾日估值2000萬,有什麼可能呢?一個App!」
雖然兩創兩敗,潘解頤仍未放棄,再找投資者於深圳成立海外房地產公司。他認為「當前內地經濟不看好,錢一定走出去,一定買樓」。潘的算盤這次能否打響?就要留待時間證明了。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