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劉鶴訪美意在緩解中美貿易緊張 中國向美國「妥協」?
中共中央政治委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於27日出訪美國。《紐約時報》認為,劉鶴此次出訪意在緩和中美貿易緊張關係。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楊潔篪的美國之行也是針對中美經貿關係以及戰略互信進行的。不少美媒稱,中國高級官員屢次就中美貿易問題出訪美國,是中方向美國「妥協」的舉動。
中國高級官員屢次就中美貿易問題出訪美國的舉動並不出奇。對於中美關係,中方堅持主動謀局,從不會輕易的站在美國的對立面。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2月14日說到,「美國是世界頭號強國,軍事實力更是無人能及」;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任國強也在1月22日表示,中國無意稱霸與(美國)爭霸。
而在更早之前的2014年5月20日,時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曾說,「看來(美國)當世界老大的感覺還不錯」。不僅如此,國務院副總理汪洋2014年5月20日在美國發表講話稱,「中美是全球經濟的伙伴,但引領世界的是美國」。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一直指責美國霸權主義,但隨著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中國開始向美國「示好」。
美國整體的國際政治影響力仍佔絕對地位
觀察認為,中國態度轉變的原因可能有四方面的考量。 首先,國際現狀讓中國不得不面對現實。不少西方媒體認為,如英國《金融時報》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撰文稱,美國在亞洲、拉美及非洲等地區的國際影響力下降。雖然美國軟實力相對下降,但其整體的國際政治影響力仍然佔據絕對主導地位,這與其強大的國際軍備實力。美國每年的防務支出都是世界第一,2018年達到了7000億美元,是10個國家國防支出的總和。
不僅如此,美國憑藉著眾多的盟友(聯合國193個成員國中有60多個國家是其盟友),實現了全球駐軍。其海外軍事基地達到800多個,控制了世界海洋的16條主要通道,這是美國實現世界霸權的基礎和保障,也是中國承認它強大實力的重要依據之一。
避免成為美國的新對手
接著是中國對美國經濟實力的考量。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當前的國民經濟規模都排在全世界首位,國內生產總值(GDP)在2018年接近了17.5萬億美元。美國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也是重要外資來源地。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美國對中國出口增長了500%,為中國當地經濟發展、就業和稅收起到了積極的貢獻。中美不斷擴大的經貿合作讓兩國利益融合加深,形成了互相依存的狀態。
除了經濟,避免成為「另一個蘇聯」,也是中國主動承認美國實力的重要考量之一。蘇聯當年的發展十分迅猛,國際盟友眾多,經濟實力達到美國的三分之二以上,國民收入比今天的俄羅斯聯邦大概要高10倍。蘇聯的發展讓美國感到了威脅,並使用冷戰摧毀了蘇聯。在國際中不斷尋找對手,並將其制衡是美國在處理國際關係中慣用的方式。如今,中國的崛起讓西方國家感受到了威脅,無論是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發表的國情咨文,還是其新的國防戰略,都是將中國視為新對手的信號。
同時對於中國而言,避免成為美國新的對手可能是對中國發展的最好選擇。中國的發展一直以來都是被列強所打斷,列強的干擾導致了中國社會及國內政權的不穩定,讓其發展受到了阻礙。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就十分關注在發展過程中保持國家和社會的穩定。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曾說,「沒有穩定的環境,什麼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而如今,除了美國,日本和英國等國家也在大肆宣傳中國威脅論,企圖將中美關係由合作夥伴扭轉為競爭對手,中國對美態度的改變可能是為了避免成為美國新對手的策略。就目前情況來看,若中國與美國「硬碰硬」可能會兩敗俱傷,弊大於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