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央視春晚:中國政治環境的風向標
撰文:楊青之
出版:更新:
每到央視春晚的臨近,話題就不斷升溫。尤其是主持人的陣容和語言類節目,更成了焦點。有輿論認為,春晚是中國政治環境的風向標,從除夕夜的春晚節目內容,可看到同年中共意識形態趨勢。
今天(6日),央視春晚官方曝光2018年央視春晚的陣容,今年,春晚將繼續延用「北京主會場+各地分會場」的直播模式,主會場設5位主持人,分會場8位主持人,康輝、朱迅、任魯豫、李思思、尼格買提將在北京主會場主持。4個分會場分別是:貴州黔東南分會場,廣東珠海分會場,山東曲阜、泰安分會場以及海南三亞分會場。
網民關注到從1997年開始連續主持了21次春晚的朱軍,以及主持了13次春晚的董卿,終於退休了。
而作為春晚的重頭戲語言類節目也被披露。據悉,語言類節目既有諷刺了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作品,還有反映「一帶一路」建設和中非友誼的作品,還有體現海峽兩岸人民的同胞親情的作品。
因此,此次春晚更是被網友戲稱為「政治」的集結地,是另一種形式的《新聞聯播》。有輿論認為,春晚是中國政治環境的風向標,從除夕夜的春晚節目內容,可看到同年中共意識形態趨勢。
其實,每一年的春晚都有好和壞的兩極評價。說好的人,可能會說,春晚符合中國的大政方針政策等等。說壞的人,會指出春晚已經脫離了大眾,脫離了生活和脫離了現實。 因此,有媒體指出,這場一年到頭來「最後的晚餐」負載了越來越多的政治功能和意義,已成為中國年終的政治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