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食品標示「中國台灣」遭大陸海關銷毀? 台經濟部:烏龍報道
兩岸關係自民進黨重新執政後一直陷入低谷,甚至影響到兩岸經濟往來上。有台媒報道指,出口到大陸的台灣食品因標示「中國 台灣」,而非大陸規定的「中國 台灣地區」,遭到大陸海關扣查甚至銷毀。
但另有台媒指出,涉事貨品是在台灣海關被扣,因為標示了「台灣地區」而無法出口;台經濟部亦澄清道,事件是「烏龍報道」。
台灣《自由時報》早前報道指,不少台灣的食品銷往大陸,以往只要標示為「中國台灣」就能過關,但有食品業者近來發現,標示「中國台灣」的食品最近卻會被扣查甚至銷毀,只有標示「中國台灣地區」才能過關。
報道引述小美冰琪淋、義格實業董事長呂明炎表示,他去年(2017年)底接任彰化拓銷協會理事長,至今已接到3宗台灣食品銷往大陸被扣的事件,全是商人在外包裝採用「產地:中國 台灣」的標示,下場都是在大陸海關的邊境檢查站全部銷毀,主要涉及福建沿海的平潭、廈門、大嶝三個口岸。他指出,有廠商因為「一字之差」需重印包裝,一次損失3、400萬新台幣(約80至107萬港元)。
他表示,過去國民黨執政時期,雙方關係較為緩和,標示「中國台灣」也無所謂,但現在一定要標示「台灣區」或「中國台灣地區」才能過關。
台商成為「夾心餅乾」
不過,台灣《蘋果日報》報道指出,《自由時報》報道中的受影響台商的貨物並非在大陸海關被扣,而是「卡」在台灣海關,因為標示了「台灣地區」,被視為「矮化國格」而無法出口。
報道指,該台商是一名生產果凍布丁業者,他指兩岸政策不同,因標示問題令台商成為「夾心餅乾」。他又訴苦道,大陸的顧客也因標示問題不敢再進貨,如今已斷了這條生意路線,只能努力開拓其他外銷市場,卻又面臨高關稅問題,競爭力不如人。
針對事件,台灣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副局長徐大衛表示,台灣產品出口都需要依法規標示產地,只有「中華民國製造」、「中華民國台灣製造」或「台灣製造」這三種標示可以出關。
徐大衛指出,義格實業有限公司去年6月因為未依法規標示產地,而被台灣海關擋下,後來修正後就順利出關到大陸,並沒有受到阻攔。他續指,過了6個多月被挖出這件事,是媒體誤會的「烏龍報導」。
(台灣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