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中國收緊洋垃圾進口標準 多國受影響需另覓他途
去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4類24種洋垃圾在禁制之列,「進口利用廢塑膠、廢紙、生活垃圾、電子廢物、廢舊服裝等固體廢物」均屬違法。據內地「觀察者網」1月7日綜合外媒報道,德國、澳州、紐西蘭等地均受此新政影響,需要另覓他途以處理自家垃圾。
德國西南廣播電台(Südwestrundfunk)指,德國運往中國的垃圾主要是塑膠,每年達80萬噸,約佔德國塑膠垃圾的1/7,售價為每噸200歐元。《哈芬登郵報》 (The Huffington Post)則報道,稱運往中國的塑膠垃圾約為150萬噸,佔德國塑膠垃圾逾一半。除此之外,德國還往中國出口電器垃圾和廢紙。
「中國之聲」則在1月5日提到,中國每年經香港,從澳洲進口61.9萬噸回收材料,價值5.23億美元;紐西蘭環境部則透露,去年當地向中國出口5萬噸垃圾,總值達到2100萬紐幣。
「中國之聲」介紹,自1996年起,中國政府開始規範固體廢物進口,頒行進口目錄,每年調控進口品種和數量,此源於當時中國本土缺乏塑膠原料、造紙原料、橡膠之類原材料,希望適度進口固體廢物以補不足,其間廣東汕頭貴嶼鎮、清遠龍塘鎮、南海大瀝鎮發展為全球最主要電子洋垃圾集散地,並佔全國電子洋垃圾進口市場的半壁江山。
進口廢棄衣物利潤至少有10倍
時至近年,進口垃圾已由低價值、重污染的廢塑膠和廢紙,轉為高價值、污染低的廢金屬,去年所頒洋垃圾進口禁令亦主要針對前者。據稱發達國家垃圾處理費大概在每噸400美元至1000美元,假如出口至中國,加上運費每噸成本亦只有10美元至40美元;國內進口商以極低價格買入,多次挑揀分類,再層層轉賣出去,從中圖利,如洋垃圾中舊服裝利潤便至少有10倍。
可是,進口洋垃圾卻破壞中國生態環境,如電子垃圾含有毒物質,分解後產生廢水、廢氣及二次廢物,要消除污染需時以百年計,有見及此,自2013年起,中國推行「綠色籬笆」計畫,品質嚴格管理進口垃圾,嚴厲打擊非法走私垃圾進口,數年來更逐步收緊檢測標準。「觀察者網」則認為:
中國對「洋垃圾」說不,讓當前固體廢物的全球流轉模式起了變化。對於某些有毒有害的廢棄物,一些西方國家明明已具備比發展中國家更有效的處理技術,但因成本等考量依然運往他國,這種思路和做法也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