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泥船、核電站:中國兩大海洋「殺器」現身 南海或現壓倒性優勢
亞洲最大鉸吸挖泥船「天鯤號」下水、海上浮動核電站即將建成,中國這兩大「殺器」的上馬,必然會對目前中國在南海的存在產生壓倒性的優勢。
11月3日早10:30左右,被中國輿論譽為「造島神器」的亞洲最大鉸吸挖泥船「天鯤號」在江蘇啟東下水。內地媒體報道稱,該船融合了當前世界最新科技,各項性能指標均超過現役亞洲第一大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鯨號」,成為新晉「亞洲第一」。
公開資料顯示,「天鯤」號船長140米,寬27.8米,最大挖深35米,總裝機功率25843千瓦,設計每小時挖泥6000立方米,絞刀功率6600千瓦。根據地質條件,配置通用、黏土、挖岩及重型挖岩4種不同類型的絞刀,可以開挖單側抗壓強度50兆帕以內的岩石。
該船監造組船體工程師孔凡震曾用過一個比喻:「挖掘填滿一座『水立方』,只需要6天半。」現役亞洲第一大絞吸挖泥船「天鯨號」在執行吹填作業時,能以每小時4500立方米的速度將海沙、海水的混合物排放到最遠6000米外。而「天鯤號」性能已全面超越,它能以每小時6000立方米的速度將海沙、岩石以及海水混合物輸送到最遠15000米的地方,成為中國海疆的重要建設工具。
南海島礁面積將加速擴展
中國2013年起,利用中德合建的自航絞吸式挖泥船「天鯨號」,吹填南海永暑礁等數個島礁,並在島上大興土木擴興建機場雷達。而隨著中國在永暑島、渚碧島與美濟島建成機場,一個相互支援的機場鐵三角亦隱然形成,戰略意義巨大。中方在南沙羣島數年前的劣勢已被一舉扭轉,北京已在南海佔盡優勢並加速擴展收割成果。
天鯤號之名想必取自《逍遙遊》中「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言下之意則是此船之工作終有一日將幻化為鵬。也就意味著取下南海地利的中國,在此區域無論是反艦導彈還是戰機起落都將大幅削弱美國航母羣的主導能力。
而在環境影響方面,中央社引述台灣學者表示,把在海底中的微生物搬移到陸地,可能導致物種滅絕或是遷移,進而使優勢物種發生改變。 他當時還指出,抽沙會造成地形跟洋流改變,整個食物鏈也會受影響,短則一年內就可看到填海造陸對南沙生態的影響,而恢復期短則3至5年,長則10多年,中國「填海前有生態調查嗎?」
海上巨型「充電器」——浮動核電站將建成
路透社近日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接近完成首個海上核反應堆》的文章稱,中國第一座海上浮動核電站即將建設完成。,自中國核電、上海電氣等5家企業共同出資成立的子公司「中核海洋核動力發展有限公司」於今年8月在上海成立、時隔3個月後,中國第一座海上浮動核電站即將建設完成,並將用於軍事用途,未來將在南海等爭議地區逐步完成建設,增強中國的海上存在感。
報導引述中國船舶公司工作人員表示,中國核工業和造船業有建設「強大海上力量」的責任,浮動核電站的建成有著更廣泛的政治目標,那就是加強中國的海上存在,這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十九大上所重申的一個目標;浮動核電站也將直接用於軍事科技,中國海洋石油和中國廣核集團已經展開項目研究,目前還處於測試階段。
在中國的地緣政治博弈中,此類海洋核電站的存在可謂舉足輕重。在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南海爭議問題上,中方不斷填海造島之後必然要擴展島上的軍用設備(海水淡化、機場設施、大功率雷達通訊設備等)甚至增加工業化程度(海上石油氣天然氣開發、冶煉、化工等),而這些都需要大量的電力供應予以匹配。玩過Simcity的人都知道核電站的建造對於一個進入瓶頸期城市的科技發展是多麼重要,而海洋核電站的必然將對中國南海的整體實力有著質的提升。
尤其在領海的威懾力上,海上核電站除了能供給軍事設施之外,其本身作為「潛在污染源」一旦受到攻擊,反而會令實際距離更近的南海國家受到影響,令對手投鼠忌器。而中方為了保護如此重要的發電設施,必然也會相應加強對其的保護,變相增強了地方軍力。
「無國界社運」則撰文指出此類核電站的弊端,文章提出以海洋的偉力增加了海陽核電站的風險——海嘯、颱風、海地地震,都足以摧毀或癱瘓孤懸海中的人造建造。「事故一旦發生,海洋也會成為一切補救措施的障礙,2000年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的悲劇就是例證。」而除了輻射之外,核電站排出的高溫冷卻水也會對海洋環境造成危害,對溫度敏感的魚類和珊瑚都在受影響之列——而其後會不會進而造成海洋生態的系統性風險暫時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