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神童」10多歲考上北大清華 年少成名是光環還是負累?

撰文:劉莎莎
出版:更新:

近日,內地大學院校開學迎新,不少內媒以「最小考生」、「天才少年」為題做吸睛報道,指諸如北大、清華、浙大等知名大學在今年錄取的新生中,年齡最小者僅13、14歲,引爆輿論熱議。

年僅13歲、來自安徽的盛一博(中),順利考上了清華。(清華大學新聞網)

據鳳凰網早前報道,年僅13歲、來自安徽的盛一博,順利考上了清華。3年讀完小學、初中能解高中物理題、高中課業經常滿分且自學大學數學物理部分課程。學業之外,他初三時拿到潛山縣乒乓球單打冠軍;3歲學習小提琴,如今已通過中國音樂家協會專業10級的資格考核……

14歲考上北大、13歲上清華,像盛一博這樣年少成名的少年,還有不少。實際上,每年開學季前後,內地有關「高考神童」的報道便鋪天蓋地。在這些報道中,年少入大學的「神童」普遍還是積極樂觀的陽光少年,有著各種各樣的興趣愛好,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讀死書」。

不少「神童」年少成名,卻也受出名之累。(視覺中國)

「神童教育」引拔苗助長爭議

早前,中科大還一度創建「少年班」,培養出不少知名畢業生的同時,也一度引發爭議。不少人認為,「少年班」多是拔苗助長,並不利於青少年成長。而媒體與公眾對此大加炒作,也成為拔苗助長的隱形助手。曾被媒體譽為「第一神童」的中科大少年班成員寧鉑,年少成名卻受盡出名之累,最後出家為僧,成為現實版的《傷仲永》故事,「神童教育」在當時也遭到大加抨擊。

去年3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1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4.5%的受訪者認為,媒體對有天分的少年的報道過於拔高;71.2%的受訪者表示,媒體報道有天分的少年應當就事論事,不要給孩子貼標籤;61.5%的受訪者認為,家長應該保護好孩子的興趣。

對於「神童」的大肆炒作,可能傷害的不止這些孩子本身,宣傳帶來的「示範效應」也讓更多平凡的孩子受累——有分析認為,這些低齡考入名校的孩子們,畢竟是個案,並非人人都能做到;對許多望子成龍的家長來講,還需遵循青少年心理、身理發展規律量力而行,不要對子女過分施加壓力,否則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