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環保部:將推《土十條》防土壤污染 治霾成效顯著

撰文:鄭子健
出版:更新:
環保部部長:治霾工作「在城鎮化、工業化進程中取得這樣的進步是少有的。」(Getty Images)

兩會期間,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舉行新聞發布會,提及霧霾、土壤污染、企業責任等熱門話題。

陳吉寧透露,環保部針對土壤污染問題,經過兩年諮詢、研究和討論,正準備上呈《土十條》,只待完成報批程序即可實施。現時內地已頒行《大氣十條》及《水十條》,但《土十條》仍只聞樓梯響,未見影蹤。

據其解釋,制定《土十條》所時費時甚久,「一是這問題非常重要,二是基礎非常薄弱」,幾乎沒有先行法規可循,當中又牽涉複雜技術細節,例如要考慮到土壤附近飲用水源及空間位置,要作科學界定並不容易。

除了《土十條》,霧霾問題困擾內地各大城市,自然亦為眾人焦點。

陳吉寧表示,治霾要分三階段,第一階段治霾剛起步,污染物排放量仍遠超環境容量,難見成效;第二階段則為持續治理,效果易受自然條件變化影響。他舉例說,去年內地為強厄爾尼諾現象影響,風速減慢而濕度顯著上升,大氣混合層高度下降,令治霾工作更加困難;第三階段則是治霾工作已能擺脫自然條件影響,成功解決污染問題。

陳吉寧指出,中國治霾工作仍處於第二階段,但已於優良天數、重污染天數、全年PM2.5濃度三方面進步顯著,例如去年珠三角地區整體PM2.5濃度便成功達標。他認為「在城鎮化、工業化進程中取得這樣的進步是少有的」,而政府未來會於產業結構、煤炭使用、汽車排放等方面下功夫,厲行減排措施。

於「十三五」規劃,「綠色」為主要發展概念之一,既為改善生態環境,提升生活質素,又為建立環保產業,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當陳吉寧被問及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他批評部份幹部以為兩者矛盾,視環保為拖累發展的包袱,「不能為、不想為、不敢為」。

陳吉寧強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可以並行不悖,特別是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應該摒棄粗放式發展,由追求「量」改為追求「質」,期間要去蕪存菁,汰弱留強,「只有讓那些污染的企業退出市場,才能給好的企業留出發展的空間」,以綠色發展帶動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