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成留守兒童心聲:父母去世幾乎對自己沒有影響

撰文:李俊杰
出版:更新:

《2017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下稱《白皮書》)的發布會昨日在北京召開。
《白皮書》調查顯示,農村留守兒童與城鎮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基本上一樣,兩者都有近一成人認為「父母親去世對自己幾乎沒有影響」,反映出孩子的心理狀態吝於愛和陪伴,基本上與父母能給予多少物質無關,另亦有更多值得參考的數據。

《白皮書》發布會。(網絡圖片)
超過90%留守兒童分佈在中西部省份。(視覺中國)
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已連續三年發布,今年的《白皮書》從2016年9月開始策劃,涉及中國20省自治區直轄市,樣本總數超過14868份,是次《白皮書》的研究主題則集中在留守經歷對留守兒童的影響。

  重要數據 (1):對父親或母親去世的感覺

調查顯示,9.3%的農村留守兒童認為父親或母親去世對自己「幾乎沒有影響」,將城鎮留守兒童算入統計,比例更上升至9.7%,說明留守導致親情淡薄,而孩子視父母為「路人」的情況已跟經濟發達無關,城鎮甚至比鄉村還嚴重。

  重要數據 (2):留守兒童受欺負比率

調查顯示,留守與受欺負有關。缺母留守兒童有58%遭受欺負;其次是完全留守(即父母均不在身邊)的為54%,缺父留守則為48%。從數字中看,留守確實降低了孩子在人群中的地位,使兒童更弱勢,容易被挑為欺負對象,而這種情況會使得孩童的心理狀態每況愈下。

+3

  重要數據 (3):留守兒童與父母的聯繫

留守兒童的母親一旦外出打工,她跟孩子的「聯繫情況」會出現陡降,無論是回家看望還是電話聯繫的次數,都比父親外出打工的少10%至13%,讓母親表現得對孩子好像更為絶情。

這種情況也反應在孩子的心理狀態上,母親單獨外出打工對孩子的心理負面影響竟等同甚至大於父母雙方都出去打工。專家甚至建議,如果父母實在要打工,建議還是讓爸爸去、媽媽留。

  重要數據 (4):留守男童與留守女童的分別

同為留守兒童,男童不僅比女童自卑,而且面對困難和挫折,男生更傾向選擇「逃避」方式應對;同時在身體是否健康、是否遭受過意外、是否遭受過他人欺負三方面,男童情況都比女生差;再加上男童在學校更易受到老師批評、更容易跟伙伴衝突等性別原因,使留守男童事實上比女童壓力更大,而且更加脆弱。

+1
留守兒童由祖父母負責照顧。(視覺中國)

  年少時有不相符的世故 年長時有不必要的焦慮

「留守兒童常常在無意中流露出一種孤獨感,」中國獨立攝影師劉飛躍曾經7次到甘肅拍攝留守兒童,他曾問一個初次見面的留守兒童,「你的爸爸媽媽去哪了」,孩子先是回答不知道,沉默了一會,才小聲说,「也許是死了吧!」一說完豆大的眼淚就流了出來。

劉飛躍另指出「留守兒童更加敏感自卑,他們對生活缺乏信心」,在學校拍攝時有位女童跟他很親近,但一回到所住的村子,女童便假裝不認識他。劉飛躍後來才明白,女童因留守身份而十分自卑,不希望外人了解自己的真實生活和處境,「一個天真活潑的女孩,便表現出與其年齡不相符的成人世故」。

留守兒童有着與年齡不相符的世故。(視覺中國)

《白皮書》學術執行人、北京師範大學心理諮詢研究所李亦菲教授等學者指出,留守經歷對當事人幾乎有着一生影響,除了留守兒童之外,中國還有大量有留守經歷的成年人,在他們現在的生活中,隱隱約約都跟過往隱痛經歷做抗爭的痕跡。

其中一位在發布會的嘉賓正正有留守經歷,她表示「我對待孩子的態度跟身邊人有很大的區別,更加感到焦慮和無助」,自己與父母也存在溝通問題,雖和父母沒有太大的矛盾,「但每次回到家,都會跟父母吵架,好像是個魔咒,回家-吵架,直到現在,還是不知道怎麼跟他們相處。

留守兒童長年與父母分隔異地。(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