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寶龍訪港|重中之重是經濟民生 港府聽懂了嗎
2月26日,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與香港愛國愛港團體會面時表示,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愛國愛港陣營未來的重中之重。這既是2019年修例風波以來中央日益強調的一個關鍵問題,又是香港「由亂到治」、「由治及興」的必然要求。
2019年修例風波是港英時期遺留下來的各種矛盾總爆發,原因複雜,其中一個深層問題便是經濟民生的困境。經濟結構僵化,嚴重的貧富分化、階層固化,困擾已久的住房問題,年輕人難以看到人生希望,無不妨礙香港的健康發展與人心回歸。
為了應對危機,中央制定實施港區國安法,修改香港選舉制度。今年港府推動的《基本法》第23條立法同樣是為了修補國安漏洞,落實早就應盡的憲制責任。不過,目前的政策措施都偏向安全與政治層面,對經濟民生的着墨相對有限,所以應該儘快加大力度推動經濟民生層面的工作。李家超在啟動23條立法工作時說過,「讓長期困擾的問題上寫上完滿句號,之後就拼經濟、拼發展」。這是很有必要的,因為相較於政治層面的安全工作,經濟民生的安全更關乎香港長治久安。
過去數年的治港工作確實讓香港社會秩序重歸穩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行政效率和減少了亂象,但因為經濟民生工作的成績與市民的期望存在明顯落差,自港英時期遺留下來的人心結構尚未發生根本性轉變。習近平多次說過,「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香港的「由亂到治」、「由治及興」,只有團結更多可以團結的市民,具備堅實的人心基礎,才能真正長久可持續。
那怎麼贏人心呢?2022年7月1日,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25年的大會上說:「當前,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變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寬敞一些、創業的機會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紀大了得到的照顧更好一些。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新一屆特別行政區政府要務實有為、不負人民,把全社會特別是普通市民的期盼作為施政的最大追求,拿出更果敢的魄力、更有效的舉措破難而進,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他還指出:「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充分釋放香港社會藴藏的巨大創造力和發展活力。」這其實是改革開放以來內地政治合法性與持續保持穩定的最大支柱。
與香港有不少相似之處的新加坡,同樣可以證明經濟民生工作事關人心向背。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之所以能在新加坡長期一黨執政,其中的關鍵便是兑現同人民的信約,持續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李光耀深信「有恆產者有恆心」,他認為只有當新加坡每個家庭都有真正的資產尤其是住房讓他們去保護,而非讓民眾覺得他們所捍衛的只是有錢人的財產時,才能讓社會更加穩定,才能贏得人民的持續支持。
李光耀說過:「公積金和居者有其屋計劃確保了政治穩定……沒有這些計劃,新加坡人將像香港、台北、首爾或東京的人民一樣。在這些城市,工人工資高,卻須花大錢租小房子,而且這些房子永遠不歸他們所有。新加坡選民如果也這樣,就不可能在每次大選中以大多數票一再投選人民行動黨。」
六七暴動前後香港人心結構的改變,與麥理浩(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時期以爭取民心為立足點的大規模經濟民生改善工作密不可分。2019年修例風波將香港自港英時期遺留下來的問題全部暴露,過去數年的安全與政治工作已經重塑了香港社會秩序和政治秩序,但若想大幅逆轉被當年港英政府塑造的人心結構,完成香港人心回歸工作,讓香港「一國兩制」健康持久,只能是儘快把注意力集中到經濟民生工作,讓市民有切實的獲得感,並在合適時候展現治理的柔性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