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ong為什麼有兩個oo?官方擬為中國龍「正名」有跡可循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龍年到來之際,龍的英文翻譯應該是「dragon」還是「loong」,這幾天引起內地網民熱議,這個話題還一度登上微博熱搜榜首。

事緣北京官方今年開始在農曆新年活動和報道的翻譯中使用loong。開年不久,面向英語受眾的官方媒體中國國際電視台(CGTN)在報道義烏國際貿易城推出龍元素的春節物品時,把龍年譯為「Year of the Loong」,後來也在其他報道中將「龍舞」譯為「Loong Dance」。央視春晚吉祥物「龍辰辰」的英文名也譯為「Loong Chenchen」。

上海文聯的一篇文章指出,loong與long讀音相近,中間兩個「o」就像龍的一對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兼有中國漢字象形和表義的特點,「加長」的long也能較好地在外形上描述龍或龍舟的長條狀外形。

至於龍為什麼早前會被翻譯為dragon,《新華社》引述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副院長彭萍分析,早在馬可保羅的東方遊記裡就有dragon這個詞,他可能從外形上觀察認為,中國建築上的龍跟西方的dragon有一定相似之處。

後來,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纂出《華英字典》,也將龍譯為dragon。彭萍說,這本字典影響非常深遠,這個譯法就在西方大部分人中間流傳並延續至今。因此,打從十三世紀開始,外國人就已經把元朝宮殿裡的龍譯為dragon。

不過,loong的使用也由來已久。19世紀初,英國傳教士馬士曼在其所著的《中國言法》一書中雖然翻譯時依然使用dragon一詞,但把龍注音為loong。由此也可看出,loong並非中國人最近才提出來的稱法,而外國人音譯別國特有事物的名稱也不是新鮮事。

中國龍形象正面 西方龍多為魔怪

那麼西方的龍和中國的龍有何不同?盧森堡大學學者盧卡.努爾米奧(Luca Nurmio)告訴《新華社》,中國龍的形象更友好和善,而西方的龍多是魔怪的形象,兩者顯然不同。他因此認為可以將龍翻譯為loong,因為西方的dragon一詞不能真實反映中國文化的「龍」的含義。

英國知名漢學家吳芳思(Frances Wood)也指出,在中國,龍是尊貴的象徵,形象非常正面,但西方龍的形象則不一樣。她認為,按照目前受眾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可考慮翻譯為Chinese dragon(中國龍)。《牛津英語詞典》早前也收錄Chinese dragon為標準詞目,在注釋中也加入了龍在中國文化中的正面含義。

內地媒體也普遍點出,西方的龍一般噴火、長著巨翅、烈性如火,形象一般為負面;中國龍通常則由馬頭、鷹爪、魚鱗、鹿角、蛇身組成,並且沒有翅膀,代表好運吉祥。兩者大相徑庭,所以將龍譯為loong更貼近中國龍的原意,dragon則不準確,何況loong的翻譯有例可循。

中國學界對譯龍法已討論數十年

實際上,對於怎麼翻譯龍,內地學者已經討論了數十年。根據時任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黃佶20多年前進行的研究,翻譯家呂炳洪教授是中國最早指出龍不宜譯為dragon的學者。

呂炳洪在1987年撰文指出,在中國文化中,龍代表皇帝,象徵高貴;民間有龍船、龍燈,「龍鳳呈祥」,龍象徵吉祥。中國有許多與龍有關的傳說和比喻,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例如:「他在縣裡是條龍,到了省裡成了條蟲」。「龍」在這裡比喻威風權威,但在英語中,龍(dragon)則表示凶暴(violent, combative, formidable, baneful)。如果說「his wife is a dragon」,這個隱喻就有很不客氣的貶義了。

後來,中國著名人類學家閻雲翔教授、英語專家葛傳槼等人先後提出龍和dragon不宜互譯。

內地民眾開始普遍聚焦龍的翻譯問題,則是到了2005年11月揭曉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的時候,當時呼聲最高的龍意外落選。奧運會組織委員會的解釋是:龍在世界各地有著不同的理解,西方人眼中的龍和中國人所引以自豪的情感寄託不相吻合,容易產生誤解,不宜作為奧運會的吉祥物。

京奧吉祥物福娃當年一出,引起頗大迴響。(Getty Images)

可以說,龍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象徵物,而奧運會是全球矚目的世界體育盛會,也是宣傳中國文化的最好機會,龍當年落選奧運會吉祥物,頓時促使人們意識到譯龍問題非同小可。

此後,有關龍的翻譯問題此起彼伏。到了2015年中國兩會(全國人大與政協年會)期間,有政協委員提議進一步明確龍的英文翻譯,並呼籲譯龍為loong。

龍漸漸被音譯

這些年來,中國許多企業和機構開始這麼做。例如,中國首塊電腦CPU晶片「龍芯」的英文名稱為Loongson;浙江長龍航空有限公司的英文名是Zhejiang Loong Airlines;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其他單位攝製的電影《龍之戰》的英文片名是「The War of Loong」。

在龍漸漸被音譯之際,內地一些機構也將部分文化負載詞改為音譯。2009年,國家體育總局宣布,為促進中國象棋在世界範圍內的普及和推廣,同意英文譯名採用「xiangqi」,而非以往常見的「chinese chess」。另一例子是粽子,其英文翻譯在2020年確定為「zongzi」,而非此前慣用的「rice dumpling」。

《揚子晚報》引述南京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教師程水英介紹,英文翻譯時,對於漢語中的一些帶有中國傳統文化印記的專有名詞,音譯是一種比較巧妙的翻譯方式,可以向譯語讀者輸入源語文化資訊。除了粽子,其他例子包括功夫(kungfu)、豆腐(tofu)等。

程水英說,如今將龍譯為loong,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有評論認為,音譯詞帶有源語所承載的文化印記,風俗習慣和歷史沿革,更有利於對外的文化傳播。(影片截圖)

《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2月8日發文說,隨著中國走向世界、擁抱世界,「loong」形象的重塑過程還將繼續,「這是一個長期的、充滿挑戰的觀念調整的過程」。

胡錫進寫道,包括西方在內的整個世界現在都有了瞭解「loong」的中國的需求,即使有些人仍將中國的崛起視為「dragon」的威脅。但無論他們喜歡與否,他們也必須進入並適應與中國共存的全球化新局。「最終,他們將從中國的發展實踐中認識到『loong』不是『dragon』。」

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則認為,dragon改為loong反映中國渴望掌握話語權,但卻是「自嗨」(自娛自樂)居多。他接受BBC中文網訪問時解釋,有關做法違反約定俗成的語言習慣,相信loong很難成為世界主流用法。「語言是有生命力的,會隨著時代發展,如果所有字都要追溯到原文,這不是現代化的思維。」

無論如何,西方學界時至今日對譯龍問題的探討日益增多,說明中國文化的傳播已經越來越廣泛。

有朝一日,如果中國龍的英文確定譯為loong,而非dragon,那麼到了那個時候,西方的dragon又該如何翻譯成中文呢?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