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嘴墊音難容 五月天疑似假唱為何從風波變風暴?
台灣知名樂團五月天在11月的上海演唱會後陷入假唱爭議,事件熱度持續升溫,從樂評人與粉絲的交鋒升級為官方介入、全民聲討的輿論風暴。
「五月天假唱鑒定」詞條12月3日登上微博熱搜榜首後,北京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總隊當天表示會記錄情況進行判定,上海市文旅局執法總隊隔天(4日)回應,已要求主辦方配合調查。
內地官媒《人民日報》5日發表評論稱,對假唱問題的關注和討論值得各方深思,「抵制假唱,堅持真唱,是廣大音樂工作者的基本職業操守」。
上述評論6日一早登上微博熱搜,閱讀量達2.8億。當天恰好是五月天主唱阿信(陳信宏)的生日。他在社交媒體Instagram上感謝網民生日祝福時,發布限時動態「盡其在我,做好自己」,相關詞條一度衝上熱搜第一位,閱讀破3億。
假唱爭議發酵
1999年出道的五月天是華語音樂史上最成功的樂隊之一,也是中國80後、90後一代歌迷的青春回憶。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五月天就保持著較高的演唱會頻率,疫情後更加快步伐。據內地媒體統計,截至12月3日,五月天今年來已在全球各地舉辦59場演唱會,上個月更是10天內在上海連辦八場演唱會。
關於五月天疑似假唱的討論正是從那時開始。五月天上海演唱會結束隔天(11月22日),內地音樂博主「聲理學」發布微博稱,收到關於五月天演唱會假唱的投稿,還說這比他以往抨擊的晚會假唱「性質更惡劣」,「五月天遠不止一場個人演唱會假唱」。
幾天後,中國影片網站嗶哩嗶哩(B站)博主「麥田農夫」發布影片,透過對五月天上海演唱會的12首歌做音源鑒定,得出五首「純假唱」的結論。
「聲理學」和「麥田農夫」的發聲獲得一批網民支持,也受到不少五月天粉絲質疑。不過這一階段,仍只是博主和粉絲之間的小規模討論。
在收到五月天粉絲「不服報警」的多條評論後,「聲理學」12月1日發微博稱,他已向中國消費者協會舉報五月天的假唱行為。
「聲理學」的這條微博獲得更多關注,相關話題登上微博熱搜,北京和上海的文化市場稽查部門也展開調查。
五月天上海演唱會所在地的上海市徐匯區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12月4日作出回應,若行政部門定性為欺詐,便可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退一賠三。
假唱定義模糊
有關五月天假唱的爭議持續發酵,但樂團經紀公司「相信音樂」一開始並未作出正面回應。
在「五月天假唱」登上微博熱搜第一的12月3日,相信音樂發布了一則五月天將在北京時間12月8日同步直播巴黎演唱會的通告,並配文「全民參與,全民見證」,似乎是要以演唱會直播回應假唱質疑。
隨著官方介入事件熱度上升,相信音樂隔天發出「嚴正聲明」,稱五月天在巡迴演出中「不存在任何假唱行為」,有關假唱言論均為「惡意攻擊、造謠中傷」。
這場爭議的核心分歧,在於對「假唱」的定義。文化部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實施細則》規定,營業性演出不得以假唱、假演奏等手段欺騙觀眾。對於什麼是「假唱」,條款進一步解釋為:「使用事先錄製好的歌曲、樂曲代替現場演唱、演奏的行為。」
不過,曾參加過中國音樂綜藝節目《天賜的聲音》的樂評人梁源發影片稱,關於假唱的定義仍不完善,例如對於墊音是否屬於假唱就未作說明。
「墊音」又稱「半開麥」,即在伴奏中保留部分錄音室版本的音軌,觀眾在現場聽到的聲音由錄音室音軌和現場話筒音軌疊加而成。
目前業內對墊音和半開麥是否屬於假唱的看法尚不統一,墊音的出現也讓假唱的界定變得更複雜,可以說是判定五月天是否為假唱的關鍵。
假唱由來已久
自上世紀80年代起,內地大型晚會和文藝演出就出現過為了追求效果假唱的做法,最為人熟知的就是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
在40年的春晚史中,除了90年代短暫的真唱試水、頒布《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2009年幾乎全員真唱、以及一些年份真假參半外,大多數時候都是對口型。
對於真唱,春晚導演袁德旺曾給出過相當寬泛的定義:「凡是由自己唱的,在節目中用放錄音對口型之方式進行演唱的,均為真唱。」
另一個廣為人知的假唱案例,發生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現場演唱《歌唱祖國》的小女孩林妙可,過後被曝光並非實際演唱者,只是對口型演出。
近期一個出圈案例是今年7月的「灣區升明月」晚會。這場雲集兩岸三地明星的大型晚會,因真假唱參半而引發熱議,號稱「娛樂圈大型打臉現場」。
在假唱和後期修音氾濫的中國樂壇,敢於「全開麥」的節目屈指可數。2020年湖南衛視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一季在初舞台表演時,甚至全程在節目上方標注「全開麥」字樣,讓觀眾感受到選手的真實水準,也因此收穫許多熱度。
觀眾要求更嚴了?
與打開電視就能看的晚會和綜藝節目不同,每一名去到演唱會現場的觀眾都花了真金白銀。尤其今年消費降級的大環境下,動輒上千元的演唱會門票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不是小數目。
五月天上海演唱會門票介於355元至1855元(人民幣,下同)之間,以每場7.2萬個座位計算,中新經緯估算,五月天演唱會僅在上海一站,門票收入就可達6億元。
對比一日吸金千萬的明星,普通打工人省吃儉用看演出,若是再發現貨不對辦,很難不感到失望甚至憤怒。
有網民感慨,演唱會假唱就像「在五星級酒店吃到了預製菜」。對此,以毒舌著稱的內地樂評人丁太升說,演唱會假唱更像「花錢看畫展,看到的卻是列印出來的畫」,「去餐館吃飯,卻上了一桌子照片」。
丁太升指出,演唱會是商業行為,假唱相當於賣假貨,「妥妥的是一種商業欺詐」。
在疫後消費復蘇滯緩的背景下,內地演唱會經濟今年呈現逆勢而動的爆發式增長。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公布的資料顯示,今年前三季,全國營業性演出場次達34.24萬場,較去年同期增長278.76%;演出票房收入315.41億元,較去年同期大漲453.74%。
沉寂三年後井噴式復蘇的演出市場,也滋生各種亂象,例如被炒到上萬元的黃牛票、售賣遮擋視線的「柱子票」、主辦方不允許觀眾退票或收取高昂退票手續費等。對假唱的聲討,也是觀眾們對種種亂象不滿的集中表達。
五月天假唱爭議發酵後,《北京日報》曾發文說,種種演出市場亂象既是對觀眾一腔熱血的辜負,也無異於給好不容易回暖的演出市場潑冷水。
五月天假唱風波如何收場尚未可知,但如此聲勢浩大的輿論關注,相信會推動有關部門對「假唱」給出更明確的界定,也為規範後續演出市場提供一個可參考的案例。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