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模擬高超音速導彈可擊落美B-21 「錢學森彈道」成命中關鍵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剛首飛沒多久的美國新一代戰略轟炸機B-21憑藉先進的隱形能力和強大的電子戰能力,被五角大樓當成克制解放軍「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的王牌。但《南華早報》11月27日的報道披露,中國科學家在最近的模擬對抗中,利用先進的導彈和新的戰術,不但首先發現B-21的行蹤,而且成功擊落了美國隱形轟炸機及其無人僚機。為何中國科研團隊要進行「擊落B-21」的模擬對抗?這還得從五角大樓發展這種新型轟炸機的目的說起。

報道稱,中美都正在研製配備有最新武器的下一代隱形戰機,隨著兩國競賽白熱化,中方研究團隊進行了一場虛擬對決,看看要如何才能贏得未來空戰。由陳軍副教授領導的西安西北工業大學研究團隊10月在《航空學報》上發表的論文顯示,如果爆發正面衝突,中美爭奪制空權的拉鋸戰將變得複雜而激烈,「可能需要好幾小時才能塵埃落定」。

美國空軍新式隱形轟炸機B-21突襲者2023年11月10日在加州首飛(Reuters)

美國新一代B-21隱形轟炸機於11月10日成功首飛。雖然它只能以高亞音速巡航,但卻將在美國空軍的穿透性制空(PCA)戰略中發揮核心作用,後者是美軍專用為應對與解放軍的戰鬥而量身定制的。

解放軍「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憑藉先進的雷達網絡和高超音速反艦導彈,足以震懾靠近中國周邊的美軍常規軍力。而B-21的雷達反射信號號稱「只有蚊子那麼小」,美軍設想它可憑藉先進的隱形性能「深入敵後」發射大量導彈或炸彈,削弱解放軍的核心防禦設施。報道還認為,與B-2等現役轟炸機不同,B-21還能指揮隱形無人僚機,並可在大型武器艙中攜帶數十枚空對空導彈,使其成為一個強大的空戰平台。因此美軍認為,PCA戰略可能會對嚴重依賴基於陸地、海上或機載預警雷達平台的中國防空系統構成嚴重威脅。

轟-6K掛載或為第3款高超音速導彈。(澎湃新聞)

但中國顯然並沒有忽視這個新出現的威脅。報道稱,在陳軍領導的研究團隊進行的模擬對抗中,展示了中國正在發展的一些尖端技術。例如解放軍戰機在前往虛擬戰區時,可以關閉雷達、保持無線電靜默,但它仍然可以使用先進技術保持對周圍空域的態勢感知能力,包括利用戰機周身覆蓋的智能蒙皮,接收來自遠處目標的電磁信號或紅外熱信號。而且中國的隱形戰機及無人僚機擁有超音速巡航速度,飛行速度可能比美國同行快得多。

更關鍵的是,中國戰機使用的高超音速導彈具有追蹤和殺傷隱形飛機的特殊功能。研究團隊表示,依靠使用新型固體燃料的脈衝發動機,新一代空對空導彈可以在整個飛行過程中隨意調整功率輸出,它將首先進入臨近空間,然後以極高的速度從上而下命中敵機。

「錢學森彈道」示意。(觀察者網)

報道稱,這種不同尋常的打擊方法是由「中國火箭之父」錢學森在20世紀40年代首次提出的,即著名的「錢學森彈道」。它的飛行軌跡比傳統彈道更難預測,而且可以飛行更長的距離。但研究人員表示,僅靠硬體並不能保證勝利,先進的演算法可以確保更好的摧毀效果。例如在一次模擬戰鬥中,同樣配備了尖端感測器的美國隱形戰機提前發現了中方導彈的發射,並急轉彎躲避攻擊。「經過快速計算,中國導彈得出結論,它很有可能錯過目標,於是攻擊任務自動轉移到另一枚高超音速導彈上,後者原本正在攻擊B-21的無人僚機。中方導彈的這種智能切換作戰對象,讓美國戰機毫無防備,沒能在被命中前做出任何有效反應。」

目前,空戰的決策主要取決於飛行員。但中國科研團隊表示,空軍訓練和作戰中的傳統戰法將發生深刻變化,「誰首先進行改革,誰可能成為新的天空統治者」。例如可以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在戰鬥的不同階段在人類飛行員、無人機和導彈之間快速做出決策。「由於高速飛行中難以控制,通常高超音速武器只能攻擊固定或慢速移動的目標。但在模擬戰鬥中,中國導彈可能在發射後不久發生急轉彎,使人工智能可以制定出一些以前認為不可行的攻擊計劃。」

西媒曾報道,由於B-21「橫空出世」,美國不再需要鄰近台灣的基地,就能在兩岸開戰時馳援台灣。(路透)

不論《南華早報》的相關報道真假如何,對於美國正在發展的B-21隱形轟炸機,中國絕對不會掉以輕心。儘管美軍在隱形轟炸機相關領域依然處於全球領先地位,B-21對於解放軍的威脅不容小覷,但解放軍反隱形作戰體系已經基本成形,它很難像美軍設想的那樣任意穿透中國防空網絡,更不可能像美國空軍部長吹噓的那樣「在解放軍防空導彈眼皮底下布雷」。《南華早報》的這篇報道至少證實,解放軍正在透過不同技術手段尋找克制美國空軍隱形優勢的方法,甚至有望借助人工智能實現「彎道超車」。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