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台灣大選|藍白合是理性選擇 賴清德恐令台海局勢雪上加霜
距離2024年台灣大選投票日只剩下2個月時間。在前總統馬英九的推動和見證下,11月15日國民黨和民眾黨達成共識,藍白合成局。這意味着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再也難以靠3成多的支持率重複2000年陳水扁以微弱優勢漁翁得利的故事。
眼見選情突變,賴清德顯然已經坐不住。11月16日他回應藍白合時表示,藍白硬是湊在一起,而且公然分贓權力,不僅沒有民主精神,也不把人民放在眼裏。不知道是他故意雙標、混淆視聽,還是對民主政治缺乏知識儲備,黨派合作、聯合政府是當今世界選舉民主實踐中十分常見而又正常的現象。
目前的德國政府便是社會民主黨、綠黨和自由民主黨組成的聯合政府,過去11年日本政府都是自民黨與公明黨聯合執政。2000年陳水扁上任初期曾讓時為國民黨籍的唐飛擔任行政院院長,2016年蔡英文上任初期的林全內閣同樣有多位無黨派和國民黨的成員。
賴清德還說,不管藍或白,都不是台灣的民意主流。但他未曾談及的真相是他本人只有3成多支持率,他的支持者在整個台灣選民群體中屬於少數人。相反的是,目前台灣有6成民意希望政黨輪替。選舉民主的基本邏輯在於一人一票下的少數服從多數。如果賴清德僅靠3成多支持率便能贏得選舉,無疑是對民主精神的扭曲。
不論從民主視角還是台海局勢來看,放下一己之私的藍白合都是當前形勢下的理性選擇。藍白合是對台灣希望政黨輪替的6成民意的積極回應。藍白合才剛剛開始,接下來還面臨重重挑戰,但綜合過去一段時間各方民調結果來看,藍白合有較大希望擊敗賴清德,讓2024年政黨輪替成為可能,防止「少數人總統」現象上演。
在應對台海局勢和兩岸關係時,藍白合的國民黨、民眾黨相對比民進黨和賴清德更務實更理性。國民黨與大陸打交道的經驗比較豐富,馬英九時期的兩岸關係是1949年以來最和平穩定的時期,兩岸交流合作大幅提升。
那時候的台灣與大陸、美國都能保持和平穩定的友好關係。經過蔡英文上任7年多以來的政策影響,兩岸關係已經倒退回李登輝、陳水扁時期的冰冷、僵持狀態,去年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台事件所引發的軒然大波是對台海和平與兩岸關係的有力警示。在目前形勢下,面對民進黨和蔡英文屢屢將台灣推向中美博弈最前沿的險境,在野的國民黨與柯文哲領導的民眾黨仍一直和大陸保持溝通,顯示出務實理性的政治態度。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經過陳水扁、蔡英文的實踐,證明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民進黨的台獨意識形態與兩岸現實存在嚴重衝突,是將台灣作為危險的賭注,在中美博弈的前沿地帶火中取栗。通常而言,面對當今世界最強大兩個國家的博弈,一個實力有限的國家和地區最理智的選擇是回歸現實主義,保持和平穩定的地緣環境,例如李光耀時期以來的新加坡。然而民進黨執政的台灣經常為了政黨私利和意識形態惡化台海局勢,以至於不少人憂慮台海會否是繼中東之後又一個火藥桶。
賴清德自稱「務實台獨工作者」,只有3成多支持率,大致覆蓋民進黨的基本盤,這說明他的支持者多為偏向台獨意識形態的選民。如果他因分化藍白而靠少數人的支持贏得大選,他很有可能會不惜犧牲台灣整體福祉去回饋本是少數的基本盤選民。一旦如此,蔡英文任內本就持續惡化的兩岸關係和台海局勢恐將雪上加霜。去年佩洛西訪台事件的輿情說明大陸社會對於台獨行為的不滿已達到一個高點,大陸民族主義情緒日漸升温,若民進黨罔顧現實一再刺痛大陸民意,後果不堪設想。
目前,民進黨一直把自身希望寄託在美國,經常在外界面前塑造台美友誼牢固的政治想象,但問題是美國在台海區域的相對優勢早已下滑,美國對外交往同樣服膺於現實主義原則,一旦介入的收益被成本反超,美國大概率會轉身離去,兩年前的阿富汗和昔日的南越是前車之鑑。
倘若未來有一天,鞭長莫及的美國不再介入台海,而一直過度依賴美國、幻想聯合美國來對抗大陸的台灣又屢屢刺痛大陸,那麼在兩岸日益懸殊的綜合實力差距下,被美國拋棄的台灣恐將不幸面臨雞飛蛋打的悲劇。中國古代思想家韓非子早有警示:「恃交援而簡近鄰,怙強大之救而侮所迫之國者,可亡也……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人都是活在現實中,所有國家和地區同樣都置身於奉行實力原則的世界秩序之中。政治人物、政黨只有從一個社會的現實出發,懂得放下一己之私和偏執的意識形態權衡利弊得失,為整個社會謀取最好的出路,才是無愧於民眾的做法。在當前大陸、台灣和美國所構成的複雜地緣政治環境下,藍白合不失為理性選擇,賴清德如果靠少數人支持當選既扭曲民主精神又會給台海和平增添許多不確定性。2024年大選正在不斷臨近,台灣民眾的選擇將會直接影響未來數年台海局勢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