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之大,容得下中美,卻容不下中立媒體?
一個深度報道中國新聞、標榜中立的美國媒體平台「中國項目」(The China Project)宣佈因資金不足而即將關閉,讓不少英語世界知識份子和媒體人深感惋惜。按理說,在中美關係急劇惡化的大背景下,提供客觀資訊的媒體平台會有更大的市場需求,也更能吸引資金投入,但事實恰好相反。
中國項目主編金玉米(Jeremy Goldkorn)11月6日在官網宣佈網站面對的困境,並配上一個「囧」字圖。他說,中國項目多次在中美兩國「被人指控為對方政府的邪惡目的工作」,不僅為了辯護而花費大筆法律費用,更糟糕的是,越來越難吸引投資者、廣告商和贊助商。
金玉米稱,中國項目的訂閱量雖然強勁穩定增長,但還不能靠這些收入來維持運營,主要問題出在「各利益方出於政治動機對我們的攻擊,讓我們的處境更加糟糕」。
首席執行官固特瑪(Bob Guterma)在回覆《路透社》詢問時強調,公司的商業模式沒有問題,是「經濟和地緣政治的不利因素導致投資者的興趣急劇下降」。
金玉米堅持,不會為了資金而損害自身價值觀,因此在本周獲知一直依賴的資金來源無法落實後,不得不做出關閉的決定。金玉米的講話反映在中美競爭和地緣政治的夾擊下,媒體人難走中立之道的無奈。
越是兩極分化、越是迎合二元對立的內容越能吸引目光、更有生存空間。越是嘗試持平報道及保持中立,反而兩面不討好,更易引來猜疑和批評。中美兩國的專家學者此前曾指出,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對立日增,可能讓中間溫和觀點不敢發聲。
中國項目2016年以時事通訊的形式創辦,原稱為SupChina,2022年9月1日更名為The China Project。除了金玉米和固特瑪外,主要團隊成員還包括,播客主管和主持郭怡廣(Kaiser Kuo)和創始人兼董事會主席鄭安瀾(Anla Cheng)。
根據公開信息,郭怡廣曾在百度和優酷網擔任國際公關方面的職務,也是唐朝樂隊的創始人。根據他的臉書貼文,他跟金玉米1997年在北京結識,是20多年的朋友。
金玉米來自南非,曾在中國工作和生活20年,目前定居於美國。金玉米在中國期間曾因於2002年創立英文網站「單位網」而小有名氣。《南都週刊》2008年的一篇報道如此形容:「如果不是他的卷髮與鷹鉤鼻,流利的漢語發音會讓你誤以為金玉米是一個地道的北京人,他用中文打字速度比英文還快。」
對金玉米來說,掌握中英兩種語言,可能遠比在中美戰略競爭的縫隙中找尋生存空間來得容易。中國項目自詡「不畏懼、不偏袒地報道中國」,其生產的內容卻招致中美兩方攻擊。
美國新聞網站Semafor去年10月刊發文章稱,美國共和黨對華鷹派議員盧比奧(Marco Rubio)和史密斯(Chris Smith)一年前呼籲當局調查中國項目,指該公司受中國政府影響,充當外國代理人。這兩位議員引述中國項目前商業編輯桑特(Shannon Van Sant)的聲明稱,中國項目引導她轉離敏感話題的報道。
據《南華早報》報道,中國項目說,Semafor「瘋狂而毫無根據」的報道,引發了一場關於中國項目「涉及但並不存在的與中國政府的關係」的負面宣傳和調查風暴,這些負面宣傳導致中國項目失去潛在投資者、贊助商和廣告商。中國項目也反指相關指控毫無根據,是「美國種族主義、民粹主義和反華情緒」的產物。
中國項目沒有刻意回避敏感話題,至少是直面了新疆問題。該網站自2018年以來刊發人類學家貝勒(Darren Byler)撰寫的專欄《新疆之窗》,今年早些時候也推出專門報道維族事務的專欄,內容包含具爭議性的中國維族文化遭破壞,在美國的維族記者如何用繪畫來消解痛苦,以及採訪人權律師談等新疆問題等。據報道,中國項目自2018年7月起在中國境內被遮罩。
儘管在中國不翻牆就看不到中國項目的內容,它還是成為內地媒體抨擊的對象。在俄烏戰爭爆發後不久,中國項目(當時稱SupChina)曝光了內地社媒平台微博上對烏克蘭女性的低俗笑話,而被指控為西方對華「輿論戰」的工具。
官媒環球網去年3月轉載自媒體補壹刀的文章,指中國項目是「反華組織」,試圖利用烏克蘭問題在中國發動認知戰,還指其背後藏著「企圖干預中國的大手」。該長文起底中國項目的寫手和與其有聯繫的網站,指中國項目是打著讓外國人瞭解中國的旗號,對內對外兩手進行「認知作戰」的機構。
據美國之音報道,金玉米當時在公開聲明中說:「他們的指稱毫無根據,就像那些說我們是中國政府資助的傳言一樣。」金玉米也說,發起這些攻擊的人不是中國官員,而是民族主義創業者(nationalist entrepreneurs ),「他們找到了利用中國網絡上的憤怒情緒來賺錢的方式。」
中國項目即將關閉的消息發佈後,郭怡廣在臉書發文說,關於中國項目的死亡,在政治因素方面,很多人把注意力集中在美國(尤其是華盛頓)的「恐中症」。他指出,同樣重要的是,中國公司和有中國業務的公司都不願意贊助,很大程度是因為中國項目對新疆的報道,以及開設專欄和在播客中討論維族被鎮壓的問題等。
《南華早報》報道,按中國項目的說法,網站面對的兩難是,來自中國的資金不想知道維族受壓迫和「中國故事」的其他污點,美國公司和投資者則不希望與一家被公開指責為中國政府工作的公司有任何聯繫,並擔心這種聯繫會限制它們進入中國市場或影響它們在中國市場的發展。
郭怡廣強調,中國項目盡力捕捉中國的複雜性,為讀者和聽眾提供從不同角度看待中國的視角,但結果卻是,「在把我們視為熊貓擁抱者的人和把我們視為敵對外國勢力的人之間,或者僅是太有爭議的人之間,我們的潛在投資者和贊助商的範圍縮小了」。
持平地看,中國項目絕大部分內容,給讀者提供了看待中國問題的多元視角,不採一般西方媒體對華報道敘事帶偏見的方式,也不一味歌頌贊好。除了時政新聞,該網站也有不少歷史人文內容,如介紹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在中美關係史所扮演的角色。涉及新疆問題的內容,相信就是中國項目讓投資者卻步的「敏感區」。
中國項目官宣即將關閉後,好些英語世界的學者和記者紛紛在中國項目的X社媒平台帳號留言,表達惋惜。金融科技與人工智慧領域的創新顧問圖靈(Richard Turrin)認為,「少了一把理性的聲音,只會導致更多的兩極分化和更多的不理解」。中國媒體人安替則說,「中美衝突的時候,走中立道路是不討好的。」
中美衝突下難容中立媒體,而一旦少了中立媒體的理性聲音,中美之間將出現更多的不理解和兩極化觀點,因為受眾很多時候是通過媒體傳遞的資訊去理解另一個國家。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就應該要讓中立媒體有更多生存空間。
太平洋之大,容得下中美,中美競爭下,也應容得下走中立之道的媒體。不是嗎?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