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小學要求學生戴頭盔上學惹議 一刀切解決辦法難以避免?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廣東湛江市徐聞縣一小學被爆出,要求所有學生上下學都必須佩戴頭盔。這在互聯網上引起爭議。

廣東湛江市徐聞縣一小學被爆出,要求所有學生上下學都必須佩戴頭盔。這在互聯網上引起爭議。(微博)

針對網絡爆料,當地教育局工作人員上星期六(11月4日)通過央廣網回應稱,學生乘坐電動車、電單車時,需佩戴頭盔,以保障交通安全,這是湛江市教育局的統一要求。

但就走路上學的小學生,也被要求佩戴頭盔的現象,工作人員稱,涉事學校在推廣這項政策的過程中,要求過於嚴格。

這位工作人員還說,目前,教育局已和校方溝通,要求校方進行整改,後期將繼續完善相關措施,避免「走路、坐小車上下學需要頭盔」的情況再次發生。

這所小學並非唯一出於安全考慮而出台一刀切政策的學校。上個星期互聯網上熱議的「課間圈養」,讓中小學生課間十分鐘除了喝水、上廁所外,不能出教室,也是師出安全之名

越來越多跡象顯示,安全已成了中國的中小學在進行校園管理時,排在第一位的考慮因素。

內地學校於課室設監視器!偵測學生低頭、趴枱率 網民:像養殖場

+4

為了安全 擴大執行?

讓學生在乘坐電動車、電單車時戴頭盔,保障交通安全,理所應當。但這本應是交通部門和交警的職責。

教育學者熊丙奇在《新京報》上發表評論分析,在有關職能管理部門看來,管理學生坐電單車、電動車時戴頭盔,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學校對學生進行檢查,不戴頭盔不准進校園,但學校難以區分具體情況,乾脆要求所有學生統一戴頭盔。

教育部門和學校在這件事上,看似是被動接受、擴大執行,但背後反映的是學校對安全問題萬分緊張。學生在上下學的路上出了問題,學校也難以免責。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耘對澎湃新聞說:「我們曾做過一個調研,學校和老師最大的壓力源是什麼,結果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學生的安全。」

為了安全,中國校園出台了一些大眾乍看之下難以理解的措施。《中國青年報》報道,寧波一所小學因為擔憂安全隱患,拆除所有滑梯和鐵杆,也取消了春遊和秋遊。此前,河北衡水二中也被爆出,為了防止學生跳樓,而在教學樓的窗戶上加修護欄。

湖北女中學生遭多人掌摑毆打 兩涉事未成年被行拘校長被免職

+3

在微博上,還有IP地址是北京的網民跟貼稱,他們的高中沒有窗戶。

不過,當前網民們聲討最多的,是中小學消失的課間10分鐘休息時間。據《財新週刊》報道,北京多所小學的十分鐘課間休息,只允許學生去喝水、上廁所,在教室裡也要保持安靜,不能去操場和走廊。

在一些學校,如果違反規定,還會導致班級被扣分,學生們只能在廁所裡聊天、交朋友。

《解放日報》報道指出,課間十分鐘消失背後,學校最大的顧慮,也是學生的安全問題,因為學校往往在安全事故中承擔了「無限責任」。

中國教育部上個星期五(11月3日)回應,堅決糾正以「確保學生安全」為由而簡單限制學生必要的課間休息和活動的做法。

男童不適舉手7次獲老師回應「忍一忍」後摔亡 家長要求校方擔責

+3

粗暴管理無效

校園安全壓力來自於學生家長,也來自於職能部門。應對這樣的壓力,學校的管制措施不僅看起來粗暴、過度,實操中的有效性也受到懷疑。

例如在湛江徐聞的案例中,乍看由學校管理學生的交通安全,查看那些坐電單車或電動車上學的學生是否戴頭盔,會更加有效。但矛盾的是,學校只能在校門口看到孩子是否在進校門的時候,戴了頭盔,無法得知他們在來的路上是否戴了。這樣的安全管理,難說真的可以實現監督,更像是形式主義。

又例如,儘管學生在課間僅被允許去廁所,但是學校卻無法阻止學生們在廁所發生衝突,多起校園霸凌、暴力事件,都在廁所裡發生。

2021年9月16日,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湘江中學兩名初三學生在學校廁所發生衝突,學生王某用匕首捅傷學生郭某的背部和後腰。公安機關介入調查,教體局則對學校相關責任人作出停職檢查的處理決定。

安全重要,但以管代教、一管了之的粗暴方式,並不一定能達到理想的安全狀態。反而,還會產生負面效應。

學生而言,他們缺少必要的休息和戶外玩耍的時間,有損身心和社交技能發展。對學校和教師來說,各種規定管理加碼,增加了行政工作量,也擠壓了教學時間,更助長校園內的形式主義風氣。

不過,更需要思考的不僅是學校如何保障安全,而是在家長、社會職能部門都把安全的責任放在學校、教師的身上時,學校隨之而來的懶政、一刀切解決辦法,是否也難以避免?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