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地獨飛到乘組天宮會師 中國載人航天31載:每年2次發射成常態
1992年9月21日,中國正式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代號為「921」工程。10月26日上午11時32分,隨著內地官方宣布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走過31年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12次成功將20名航天員送上太空。
本文將回顧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12次發射。從繞地飛行隔日返回,到擁有自己的空間站進行長時間航天科研實驗,未來中國計劃每年2次發射載人飛船,同時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
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二號F火箭將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飛船送入太空。這是楊利偉乘神舟五號飛船首次、也是唯一一次進入太空,其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也是亞洲國家第5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
經過21小時22分,繞地球十四圈飛行後,神舟五號於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成功降落於四子王旗著陸場。這標誌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太能力的國家。
從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啟動以來,到2003年神舟五號發射成功,從無人到載人,中國航天科技走過了11年的歷程。
2年後,時隔728天,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於2005年10月12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將2名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送上太空,在4天19小時的太空旅行後,成功返回地球。
3年後,時隔1079天,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搭載3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在太空飛行2天20小時。航天員翟志剛穿着「飛天」艙外太空服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中國隨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
1360天後,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於酒泉發射升空,航天員景海鵬再次出征,與2名新人航天員劉旺、劉洋在太空執行任務長達12天15小時。這次是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飛上太空。同時,3名航天員手動完成了「天宮一號」的交會對接,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太空站,進駐進行空間實驗。
一年後,2013年6月11日, 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乘坐神舟十號載人飛船,於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前往中國天空站,駐留14天14小時。本次是第二次搭載女太空人(王亞平),第二次手動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進駐進行空間實驗,並首次進行太空授課。
2016年9月15日天宮二號發射成功,中國航天員時隔3年零4個月,於2016年10月17日,進入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在太空站駐留32天6小時。
隨著中國天空站完成首個艙段組裝建造,首次貨運補給任務等工作完成,4年零9個月後,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發射,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位宇航員進行了太空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共駐留長達三個月(92天4小時),期間進行兩次艙外活動。
此次發射後,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射頻率及航天員在太空駐留的時間開始大跨步增長,每年發射頻率維持在1年2次,每次間隔約半年的頻率,每次航天員駐留在太空的時間長達半年之久,且每次都會有航天員執行出艙任務。
4個月後,2021年10月16日,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位航天員搭乘神舟十三號前往中國太空站,進行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最後一次任務,駐留長達六個月(182天9小時),實現首次長期駐留,並完成中國首次女太空人的出艙活動。
神舟十三號返回地球一個多月後,2022年6月5日,由陳冬、劉洋、蔡旭哲組成的神舟十四號乘組進行中國太空站建造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與神十三乘組完成首次空間交接,駐留時間與神十三乘組相同為182天9個小時。
神舟十四號乘組進行出艙活動:
5個月後,2022年11月29日, 由費俊龍、鄧清明、張陸組成的神舟十五號乘組在神十四還未返回地球的情況下,2組航天員首次在太空完成「會師」,駐留六個月(186天7小時),標志著空間站遠征隊常態化。當日會師後,6名航天員激動喊出:「中國太空站永遠值得期待!」
神舟十五號與神舟十四號乘組在太空會師:
半年後,2023年5月30日,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組成的神舟十六號在太空與神十五乘組完成第二次太空「會師」,這也是首次有中國航天荷載專家和工程師前往太空。
10月26日,隨著神州十七號的發射成功,神舟十六號計劃與神十七完成交接後,於10月31日返回地球。神舟十七號乘組由重返天宮的湯洪波,及唐勝傑、江新林組成。他們計劃將在太空站駐留約180天。
2024年的載人飛船亦在計劃中,預計發射神舟十八號與十九號。《2023年度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標識徵集活動公告》中提到,自2022年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後,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正式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每年將發射2艘載人飛船、1到2艘貨運飛船。
從1人繞地飛行隔日返回,到多人長時間在太空進行倉內倉外活動,31載的飛速發展,讓中國從航天大國,成為有實力邀請世界各國共同合作的航天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