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來中國少了:這並不是一件好事

撰文:應濯
出版:更新:

根據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的數據,2023年上半年,內地移民管理機構共查驗出入境人員1.68億人次,按年增長169.6%,是2019年同期的48.8%,其中內地居民8027.6萬人次,港澳台居民7490.3萬人次,外國人843.8萬人次(不含邊民)。這一數據相比於內地社會走出疫情之前是有明顯增加,但相比於疫情爆發之前的2019年則有較大差距。

國家移民管理局說的是已經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48.8%,但如果單論外國人出入境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843.8萬人次與2019年全年9767.5萬人次相差甚遠,估計今年之內都難以恢復2019年水平。北京、上海兩地的出入境數據同樣說明了外國人來中國的數量相比於2019年同期均有大幅下降。

一時之間,輿論場有不少聲音都在討論「外國人來中國少了」。為什麼會這樣?有三個因素是比較明顯的。

第一,疫情的負面影響仍然未能消除,最近美國政府宣佈在10月底前中國赴美航班每周將從當前的12班增至24班,然而在2019年中美往返航班曾達到每周超300班。

第二,地緣政治和國際博弈的影響,近年來一些國家與中國的矛盾加劇在相當程度上影響所在國家的民眾對於中國的觀感,其中一個後果便是降低一些國家的民眾來華的意願。

第三,外國人在中國旅遊、生活確實存在不便利之處,比如外國人在中國住宿是有限定專門的星級酒店。這三個因素並非孤立的,而是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共同造成「外國人來中國少了」。

從中短期來看,因為今天中國的龐大經濟體量,外國人來華數量減少,尚不至於產生較大實質性影響。但從中長期來看,如果外國人來華數量持續減少,恐不利於中國的改革開放大局和走向世界的理想。因為外國人來華數量減少,既會造成旅遊收入減少和外來投資減少,又會影響外國與中國的交流、合作。長期以來,外來投資一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助力。儘管今天中國日益注重擴大內需,但同樣非常歡迎外來投資。如果外國人來華數量持續減少影響到外國與中國的交流、合作,勢必不利於中國在世界範圍內減少對華負面印象和構建良好的國家形象。

2018年5月2日,《「上海出入境聚英計劃」相關政策實施辦法》正式簽署實施。

不應忽略的是,國際社會仍有相當數量的人對中國的印象比較負面,近年來的地緣政治和國際博弈更是加劇了這點。但外國人的負面印象並非不能改變,只要中國社會秉持包容、開放的胸懷,在反躬自省的同時不斷改進自己,相信是可以得道多助。這裏一個關鍵是保持中國社會對於外國人的吸引力,為他們來華創造便利。當然,創造便利應在公平、合理範圍內,絕不能扭曲為備受詬病的超國民待遇。以外國人在華住宿、出行、預約景點、付款為例,中國應該為他們創造便利,而不是像長期以來那樣必須只有少數酒店才能接待外國人。

一個崛起的大國要有信心讓外國人看到中國多元的一面,這樣他們才會覺得真實可信,才會看到中國多年以來一直在各種困難、問題之中努力前行,一步步讓國家從貧窮、落後、封閉的狀態崛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樣的話,當更多外國人在來華之後改變了對於中國的刻板印象,那麼勢必有助於形成良性循環,讓中國更好地走向世界舞台。

人和人之間,有分歧、誤會、偏見、矛盾是正常現象,怕的是彼此不溝通、不交流,讓分歧、誤會、偏見、矛盾朝單一方向無限強化。國家、地區之間同樣如此,只要能保持交流,只要能讓人們在你來我往之中坦誠以待,那麼便會多一些同情理解,少一些對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家形象的改變,正是從打開國門開始。今年中國正值改革開放45年,已經全面走出疫情,理當認識到交流、合作的意義。所以說,「外國人來中國少了」的現象應當引起中國社會的重視,在公平、合理的範圍內為外國人來華創造便利,通過吸引更多外國人來華為中國崛起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