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柴靜的《穹頂之下》?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編者按】2015年2月,內地媒體人柴靜推出一部紀錄片《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 同呼吸 共命運》,調查中國華北地區大面積霧霾,直指中國內地空氣污染嚴重,政府治理不作為等情況。該紀錄片在官媒《人民網》等平台發布後,在內地引發軒然大波,播放量甚至突破2億次。3月,剛上任環境保護部部長的陳吉寧對柴靜表示感謝,稱這部紀錄片喚起我們對環境和健康的關注,有促進作用。

但3月1日開始,《穹頂之下》在內地的熱度開始下降,3月3日,《穹頂之下》遭到宣傳部全面封殺,多家視頻網站將其下架。目前僅YouTube頻道尚可觀看。

柴靜的《穹頂之下》在熱度過去後,引起許多質疑和批評。有人稱其缺乏邏輯和說服力,尤其在涉及油氣等能源方面不符合中國國情,且在數據方面似有造假之嫌。
觀察者網專欄作家「Zpuzzle」(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博士)近日發文,認為柴靜在《穹頂之下》中說的「中國一直以來將能源視為一種事關國家戰略安全的東西,而不將其視為一種商品。」在當下國際環境來看,頗為諷刺。

【本文轉載自《觀察者網》作者:Zpuzzle】

柴靜在《穹頂之下》裡有一句話,在今天看來頗為諷刺。在片子裡,她說中國一直以來將能源視為一種事關國家戰略安全的東西,而不將其視為一種商品。但如今眼看著俄羅斯和烏克蘭打了一年多,看看歐洲國家的經濟,誰要再說能源跟國家安全沒有關係,那也只能是睜眼說瞎話。而且,即便不看俄烏,1970年代的世界石油危機總該知道吧?

環保當然不是啥壞事。我老家所在的那個縣城,有幾個規模排在全國前列的電解鋁廠,家裡也有不少認識的親戚在那裡上班。在當地污染最嚴重的那幾年,縣里的河沒有一條是清的,而且每逢過年回家,縣城裡都是濃重的霧霾,且只要一進入縣城外環的公路,就能聞到十分濃重的刺鼻氣味。你說誰願意一直在這樣的環境裡生活呢?

但是,話又說回來,我老家的那個縣城,只是中國無數普通縣城中的一個。既沒有什麼出眾的稟賦和資源,也沒得到過任何政策方面的傾斜。對於我們當地來說,如果想讓本地的老百姓掙錢多一點,唯一的辦法就是在本地發展工業。

我小的時候,地方電視台一天中的多半時間都在播放江蘇、浙江、廣東等地小工廠的招工信息。那個時候,我農村里的很多叔伯都選擇去南方工廠打工,一年也回不了幾次家。而等到本地真的發展起了幾個大的工業企業之後,僅這幾個企業就吸納了幾萬人就業,大量的本地年輕人、中年人不必外出也能找到一份收入還說得過去的工作。也是靠著這個企業,雖然我們是本省經濟最差的幾個市之一,我們縣還入選過幾次全國百強縣,人均GDP全市第一。也是因為有這些企業撐著,當地公務員、事業單位等的工資,也是全市最高的。

你說我們當地不願意發展低污染、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產業麼?誰願意天天聞化工廢氣的味道呢?但那就是一個普通縣城,我上大學的那年,算上高職大專,縣里一年的高考入學率也不過是20%多。絕大多數人都是初中、高中畢業就要出來工作了,你真把什麼高科技的產業引進來,在當地你招的到人麼?

之前,有位英國學生寫信給馬來西亞總理,請求當地為了保護動物減少森林看法。馬來西亞總理回信說,我們不是英國,現階段為了經濟,不得不如此。而前些年環保少女剛火起來的時候,針對環保少女發起的讓非洲少用石油的倡議,普京也說,也許這孩子是出於好心,但大人們應該告訴孩子,世界是複雜的,環保的問題不是一句少用石油就可以解決的。

瑞典「環保少女」在德抗議被拘。(視覺中國)

我上大學的時候,經常刷美劇CSI下飯。幾百集CSI中,有一集我印象特別深刻。那集的內容是一個美國的商人,偷偷將各種電子垃圾出口至廣東汕頭的貴嶼鎮,而他的女兒是一個極端環保組織的成員。為了對自己的父親施以懲罰,她聯合組織成員準備搞一次爆炸警示一下自己的父親。結果沒想到計算錯了炸藥用量,而那一天她恰好也沒出門,於是這個人被炸死了。

CSI是一部刑偵題材的電視劇,裡面並未過多涉及其他方面的話題。但是,只要稍微往深了想一下就知道,這類事情在全世界並不是少數。由於不同國家經濟發展存在的巨大差距,很多發達國家的垃圾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依然有著巨大的價值,這也是國際間的垃圾產業鍊長期存在的原因。而對於發多國家來說,出口垃圾不僅掙了錢,而且也減少了自己國內的環保壓力。前些年,中國終於下狠心禁止了所有廢舊垃圾進口(廢舊航母除外),一度也引發了國際上關於中國「不負責任」的指責。

如今,這條垃圾產業鏈依然存在,只不過承受國從中國變成了其他國家。

鮑曼在《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編者按:英國社會學家Zygmunt Bauman)這本書曾經提到過,現代發達國家的發展中離不開「垃圾場」。在以前,殖民地就是「垃圾場」。而在如今,在經濟剝削的鏈條之下,發展中國家就是「垃圾場」。毫無疑問,「垃圾場」的存在承受了發達國家發展中所有的負外部性,且發達國際能夠維持一個相對體面的環境,與其工業轉移輸出以及「傾倒垃圾」也有很大的關係。脫離經濟鏈條的剝削單純談環保毫無意義。

在《穹頂之下》裡,柴靜談到中國環境污染較大的問題,歸因於中國的煤、油品質較低。這個我不是專業人士,沒有辦法做評價。但後面她說中國探明的天然氣儲量是9000億立方,而因為中石化的壟斷,只開採了1000億立方,這我是真的就無話可說了。

載有6.5萬噸液化天然氣的「馬爾文」輪在中國海油廣東大鵬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完成接卸。(央視)

2023年4月,中國的天然氣表觀消費量是317億立方米。以此來算,中國全年的天然氣用量接近4000億立方米。而且根據預測,到2030年左右,我國的天然氣消費量可能要達到5000億~6000億立方米。

這是什麼概念?小學算數也能算明白,90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還不夠中國兩年用的。就算是中石化能把目前預估的全國6.3萬億立方的天然氣全部開採出來,也不過就夠全國十幾年的使用。接下來就一個問題:等到國內所有的天然氣都用完了,你準備怎麼辦?善良的美國人會賣給我們的對吧?永遠可靠的盟友俄羅斯也不會敲我們竹槓對吧?

但這就是柴靜提出的方案——姑且不說這背後到底是否有其他目的——在柴靜看來,能源的私有化、商品化就是解決問題的最終方案,中國長期以來將能源看做國家戰略資源的方向是錯誤的。

至於紀錄片中所謂的「能源領域的貪腐嚴重是因為壟斷」,其實也屬於看似有道理但經不住推敲的話。中國的能源領域貪腐之所以嚴重,如果硬要歸結為體制問題,倒也沒錯——因為只有國企、央企才會設立紀檢機構。

根據財報公布的數字,中石油、中石化的董事長,雖然掌管著數以萬億計的資產,但其薪酬卻只有90萬元左右,也就是十幾萬美元。堂堂世界五百強企業的一把手,合法收入還不如美國小廠的碼農多,也還不如互聯網大廠的中層。

我這並不是為能源系統的腐敗開脫,而且作為國企,其本質上是全民資產,這與私營企業有本質不同。但毫無疑問,如果你真的把能源產業私有化了,那能源產業的確可能沒腐敗了——因為那時候,這些人的合法薪酬就有幾億、幾十億了,自然也犯不上「腐敗」。

而說回到開頭我老家的問題上,這些年再回家的時候,有時也能看到工廠的煙囪,偶爾也會有霧霾和刺鼻的化學品氣味,但這跟十年前那種能把整個縣城罩起來的霧霾已經不可同日而語。這些年,我們縣城新建了一些公園,污水處理和淨化的設備也有了,而且類似農家樂這樣的服務業發展的也比較快。總的來說,現在的環境比十幾年前是好的多了。這一切說到底,除了監管的嚴格以外,也的確是因為經過之前那麼多年的發展,企業已經可以乾點更「乾淨」的產業了。

我這人比較宅,雖然去過的地方也不算多,但是過去十幾年裡,我只要去過兩三次以上的地方,基本都能很清楚地感覺到環境在變好——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縣城、鄉鎮。至於說北京,我剛來北京的那幾年,每年冬天都會有一段時間的霧霾,不戴口罩是沒辦法出門的,但是最近這幾年就少的很多了。

2023年6月7日,北京傍晚空氣通透,藍天白雲下的故宮午門。(視覺中國)

而如今,如果用數據說話的話,今天(2023年6月9日)北京的空氣質量指數是31,洛杉磯是68,倫敦是42,巴黎是71。而作為重工業城市、瞞報鋼鐵產量位居全國第一的河北唐山,空氣質量指數是54。

有人說過去這幾年空氣質量的好轉與柴靜有直接關係,但問題是柴靜提出的方案是私有化,而中石油、中石化以及眾多的能源企業依然還是巨型國企。這意味著,在中石油、中石化沒有私有化的前提下,中國就做到了讓唐山這樣的這樣的重工業城市的空氣質量指數好於洛杉磯。

照這麼看,美國的石油公司是不是該公有化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