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AI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各國AI監管側重有何不同?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中國的人工智慧(AI)發展熱潮仍在繼續。三大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和深圳,集中在5月的最後兩天發佈了鼓勵AI發展的政策檔,再次展現官方對於這個科技戰最火賽道的支持。

據《證券時報》報導,上海星期二(5月30日)發佈有關加大力度支持民間投資發展的文件中提出,要充分發揮人工智慧創新發展專項等引導作用,支持民營企業廣泛參與資料、算力等人工智慧基礎設施建設。

北京同天發佈的兩份檔,則提出了2025年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人民幣,下同)、持續保持10%以上增長、輻射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等具體目標。同時也針對提升算力資源統籌供給能力、系統構建大模型等通用AI技術體系等五方面提出具體措施,推動國產人工智慧晶片實現突破,並圍繞金融、醫療、自動駕駛等六大領域部署了AI技術創新應用相關工作。

全球的人工智慧(AI)發展熱潮仍在繼續。(路透社)

深圳星期三(5月31日)發佈的推動人工智慧發展應用的方案也提出,要舉全市之力打造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努力創建全球人工智慧先鋒城市。方案明確,要建設城市級算力統籌調度平臺,推進「千行百業+AI」,鼓勵金融、商務、工業、交通等領域企業通過人工智慧對現有生產、服務和管理方式進行升級。

可以看出,近期接連曝出的AI假新聞、AI詐騙事件,並沒有動搖中國官方對於AI領域發展的大力支持。而放眼國際,當外國政要和專家正為如何管控人工智慧威脅爭論不休時,中國對AI的樂觀與熱情,以及在這一領域的高速發展,都顯得格外獨特。

中國AI發展雄心

中國對AI發展如此熱衷,各個城市爭先恐後推出支持舉措,與國家數年前便定下的宏大目標的階段性期限逼近密切相關。

百度3月16日下午於北京總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推出大語言模型「文心一言」:

中國國務院在2017年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中提出,2020年中國人工智慧總體技術和應用要達到與世界先進水準同步;2025年要實現人工智慧基礎理論重大突破,讓人工智慧成為帶動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2030年人工智慧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更是要達到世界領先水準,讓中國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

十幾年內要在AI領域領先世界,對於中國是個挑戰極大的目標。或許是受中美貿易科技戰、疫情以及對科技企業整改等多重因素影響,中國官方並沒有宣佈已達成2020年的目標,但同時也沒有要放棄或調整接下來兩個目標的跡象。

這意味著,留給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完成基礎理論重大突破和在部分領域取得領先地位的時間,滿打滿算也就剩兩年半了。而從去年底聊天機器人ChatGPT現象級爆火後,中國科技公司們推出的對標產品的表現來看,至少在生成式AI這個領域,中國還沒有多少優勢。

另一方面,《哈佛商業評論》2021年的文章曾指出,儘管中國在AI領域研究論文的數量,已從1997年的1086篇,躍升至2017年的3萬7343篇,超過了美國同期的數量,但學術研究並不一定能轉化成在AI領域的創新和取得全球領導地位的優勢。

《哈佛商業評論》指出,儘管中國(深藍線)在AI領域的研究論文數量已經超過了美國(黃線),但學術研究並不一定能轉化成在AI領域的創新和取得全球領導地位的優勢。(互聯網)

文章也總結了中國在AI領域取得極速發展的優勢條件,其中包括龐大市場所能提供的大量學習資料,以及同時擁有對AI發展的大力支持措施和相對薄弱的隱私保護法規。文章舉例,中國無處不在的監控攝像頭為專門從事面部識別的AI公司創造了極佳條件——而在對隱私有更嚴格規定的國家和地區,這個領域的發展會困難很多。

各國監管側重不同

中國並非沒有針對隱私資訊保護的法規,但不論是2021年通過的《個人資訊保護法》,還是今年4月提出的《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辦法》草案,都沒有禁止或限制相關企業獲取個人資訊,只是強調收集、處理個人資訊應當具有明確、合理的目的,資料包含個人資訊時,應當徵得個人資訊主體同意等。

另一方面,生成式AI服務管理辦法的側重點,也並不在對個人資訊和隱私的保護,而是更強調生成內容應當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得含有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煽動分裂或破壞國家統一、宣揚恐怖極端主義、民族仇恨、可能擾亂經濟及社會秩序等內容。

商家用AI換臉技術,讓主播冒充明星帶貨。(網絡資源圖)

該管理辦法同時也明確,中國支援人工智慧演算法、框架等基礎技術的自主創新、推廣應用和國際合作。

人工智慧成為主流發展的當今,中國並不是在唯一表態支持發展的同時,也對AI提出監管意見的國家。

科技專家警告 人工智慧威脅等同大流行病與核戰爭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AI政策觀察平臺(OECD.AI)官網匯總的資訊,目前有69個國家以及歐盟針對AI發展提出了戰略規劃。這些國家中,不少也已經推出或正在研究針對AI的指導意見和監管措施,但其力度和方向卻存在不小的差異。

OECD.AI官網資訊顯示,目前有69個國家以及歐盟都針對AI發展提出了戰略規劃,其中不少也已經推出或正在研究針對AI的指導意見和監管措施。(OECD.AI官網截取)

舉例來看,和中國一樣是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印度,也同樣大力鼓勵AI發展,但尚未推出明確針對AI的規範或監管條例。而作為亞洲發達國家的日本,雖然沒有針對AI的禁止性法規,但對AI風險持謹慎態度並出臺了指導性規章;同為發達國家的韓國,則在允許AI發展的前提下,預計年內將出臺對AI應用劃分風險等級、並提出不同監管要求的法規。

歐美發達國家中,美國作為AI領域領導者,雖然聯邦政府層面尚沒有限制AI的法規,但近期也有不少官員表達了更強的監管意願;同時,美國不同的州和組織中,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監管措施。美國的鄰居加拿大,則正在推動人工智慧與資料法案(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Data Act),明確AI對個人存在的威脅並監管其發展。

對AI監管態度最為嚴格的歐盟,則在2021年就提出了《人工智慧法案》(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強調要通過建立法規監管體系管控風險,保證AI發展安全、符合道德規範且值得信賴。這個法案對不同領域運用AI存在的風險進行評估,並禁止在「不可接受的風險(Unacceptable risk)」領域使用AI技術。不過,並非所有歐盟國家都認同這一法案的風險劃分,例如法國的AI視頻監控計畫,就與歐盟法案相悖。

2017年,Tesla創辦人馬斯克等全球116名AI專家發聯署信,要求聯合國禁止各國研發殺手機器人,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發生。(路透社)

另一方面,雖然成員國對AI監管的態度不一,但七國集團(G7)的數位和技術部長4月底結束在日本的會議後,同意在保持開放有利的環境前提下,基於風險推出針對AI的監管法案。另據白宮官網星期三發佈的聯合聲明,美國與歐盟5月底在瑞典舉行的美國—歐盟貿易和技術委員會會議上,也討論了AI的潛在監管問題,並就監測和衡量現有和未來AI風險達成相關合作。

總體來說,對AI進行監管的呼聲在發達國家更高漲;而相比亞洲國家,歐美國家對AI發展的顧慮普遍更多。

富貴險中求?

除了政府層面的態度差異,「人工智慧威脅論」也是業內人士和普通民眾關注的重點。隨著AI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不少人擔心AI將可能取代數以百萬計白領的工作,甚至強大到威脅人類生存。

例如,超過350名AI科技業領袖與專家星期二(5月30日)聯名警告,AI帶來的滅絕風險,與大流行病、核戰爭等其他社會規模的風險並列。此前也有逾千名行業人士,在3月呼籲暫停開發比GPT-4更強大的AI系統至少六個月,稱其對社會和人類構成潛在風險。

另一方面,美國市場調查機構益普索(Ipsos)2022年發佈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人民對AI技術前景最為悲觀,只有35%的美國人認為AI的好處大於風險;而中國則是世界上對AI最樂觀的國家,有近八成的中國人相信AI帶來的好處勝過風險。

機械人發展迅速,外界不少人憂慮機械人會失控,做出傷害人類的行為。但似乎在上演《演能叛變》般的情節之前,機械人對人造成的傷害,是來自機械人的網絡安全問題及黑客,而非AI本身。(網上圖片)

從大力鼓勵發展到實施更強監管,似乎是每個新興領域都要經歷的過程,AI這個規模龐大、充滿機遇的市場自然也不例外。

據國際資料公司(IDC)預計,2023年全球AI領域收入將突破5000億美元(下同,約6755億新元)大關。IDC也預測,中國AI市場支出規模將在2023年增至147.5億美元,約占全球總規模十分之一。

聊天機器人ChatGPT認為,反對監管AI的理由,包括過度監管可能會使在與其他國家進行科技競爭時,落於下風。(路透社)

如果詢問ChatGPT是否應對AI實施監管,它給出的反對理由中,包括了監管無法跟上發展速度、監管將限制行業創新和經濟增長、監管會使相關企業面臨過大負擔,以及過度監管可能會使在與其他國家進行科技競爭時落於下風。

或許正是這最後一個理由,讓中美這兩個開打科技戰的國家,都不願針對AI推出更強硬的監管措施。雖然有專家分析,即便是中國最好的大語言模型生成技術,依舊比美國落後18個月到兩年,但這樣的差距並不會讓美國掉以輕心——特別是當中國看起來已經鉚足了勁、準備通過AI來一場富貴險中求的彎道超車時。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