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用相控陣雷達讓中國做成了白菜價?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中國製造一旦發力,很多高科技產品將變成白菜價。比如石墨烯,曾經每克高達5000多元(人民幣,下同),幾年前寧波新建了一條生產線後,成本端價格瞬間降為每克1元……
2022年,一款重量僅有30斤的民用有源相控陣雷達在國內上市,不僅可以監控移動目標,還能自動識別分類。有農民買來監控野豬。曾經只有航母和戰鬥機上才有的高端裝備,也被中國做成了白菜價了?

本文獲《正解局》授權刊載。

相控陣雷達

雷達是典型的仿生學應用,最初的靈感來自蝙蝠。蝙蝠在移動中,從喉嚨發射超聲波,透過對反射回波的接收和處理,就能準確判斷前方目標是昆蟲還是障礙物,並精準測出相對距離。

雷達的基本原理類似,只是雷達發射的是傳播速度更快的電磁波,探測範圍更大,距離更遠。遊戲和影視作品中常見的雷達,大多都在搖頭晃腦地進行旋轉掃描,這種雷達是傳統雷達。

相控陣雷達圖原理示意。(正解局)

傳統雷達發射電磁波的角度很小,盲區大,為了擴大探測範圍,只好安裝在舵機上轉動。但轉動總有時間差,所以偵察能力不強。後來的相控陣雷達,其實就是許多小號傳統雷達的集合體,裡面每一個小號傳統雷達就是一個陣元。

一台相控陣雷達就好比一個雷達陣地,不僅回應時間短,追蹤精度高,還能同時監控多個目標。大名鼎鼎的美國宙斯盾系統(Aegis Combat System),就能同時監控200個以上的目標。

與傳統雷達相比,相控陣雷達省去了機械驅動系統,體積更小更輕,可靠性更高,平均無故障的時間遠高於傳統雷達。再加上抗干擾能力強、波段切換速度極快、智能程度高,軍事強國都在加大相控陣雷達的研發和應用。

中國電科在某次展會展出自己製造的小型相控陣雷達。(正解局)

以技術更迭來看,相控陣雷達一共進化出無源、有源、數字三種基本類型。目前最高級的是數字相控陣雷達,利用數字訊號處理技術在基帶進行處理,確保每個單獨陣元步調一致,這樣不僅功耗更低,穩定性和精度都更高。

中國相控陣雷達

雷達技術誕生後,相控陣雷達的理論就出現了,受限於相關元器件的製造技術很落後,一直未能落地。

直到1969年,在電腦技術、半導體技術等諸多技術的催生下,美國空軍才成功研製出首部大型相控陣雷達AN/FPS-85。——這個龐然大物足有11層樓那麼高。

艦載的相控陣雷達AN/SPY-1系列也是在上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研發,是宙斯盾的重要元件,能提供強大的偵搜和射控能力。

殲10B搭載的有源相控陣雷達。(鳳凰軍事)

事實上,中國的相控陣雷達,起步也很早。1964年,毛主席在「兩彈」研製成功時,提出了著名的「有矛必有盾」理論,並成立了「640」工程。在這個大系統中預警雷達系統是核心技術,專案代號為「640-4」,「640-3」研究的就是之前聊過的鐳射武器。

1970年5月,陸基遠端相控陣雷達立項,代號為「7010」。1975年,7010雷達正式開機探測。次年,這個寬40米高20米的「大牆」全面投入運轉,並於1977年11月22日檢飛成功。

在之後的近20年時間裡,7010雷達多次完成中國導彈和衛星的觀測任務,是「兩彈一星」中最可靠的「眼睛」。有人認為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三體》中提到的「紅岸基地」就源自7010雷達。

AN/FPS-85相控陣雷達。(外媒報道截圖)

可惜的是,陸基雷達的成功並沒有延續,中國的艦載相控陣雷達是上世紀90年代在外軍的威脅下才開始研製的。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局勢劇烈變化。美蘇爭霸的格局結束後,中國成為美國的首要對手。

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隨後紛紛裝備了先進的美式軍武,給中國帶來相當大的軍事壓力。比如,海軍方面,日本自衛佇列裝了多艘金剛級宙斯盾驅逐艦,台灣當局也千方百計地想從美國採購「宙斯盾」系統。尤其是在台海危機爆發後,在美軍先進的軍事裝備面前,解放軍常規作戰幾乎毫無勝算。

彼時,中國的機載雷達技術可憐到了想為給殲-8Ⅱ型殲擊機配套脈衝多普勒雷達,卻連原理都沒搞明白的地步。加上國內材料及加工精度達不到要求,只好花錢從英國買來整套的陣列天線精密加工技術。而以所謂的「和平典範」工程,和美國一起搞脈衝多普勒雷達的事,也以失敗告終。

直到1998年,經過多年技術積累和實踐摸索,中國才獨立研製成功了性能接近美國AN/APG-68的機載雷達,具備跟蹤15個,打擊6個的多目標攻擊能力,在當時只有F-14戰鬥機的AWG-9雷達有這個能力。

中國雷達可算是揚眉吐氣了一回。同期,艦載相控陣雷達也有技術突破。

1997年,在前八年充分論證的基礎上,艦載多功能相控陣雷達正式立項。2003年,在中國海軍「畢昇號」試驗艦上,346型相控陣雷達成功完成測試,同年即裝備在052C型蘭州艦上。

從技術上看,346型相控陣雷達屬於有源相控體制,比宙斯盾系統的AN/SPY-1系列領先一個代際,是當時世界水準最先進的相控陣雷達。2014年,更先進的346A型相控陣雷達列裝,性能遠超過美國現役的AN/SPY-1D宙斯盾雷達。346A雷達主要配備在052D型昆明艦和中國航母上,並且採用了更合理更隱身的安裝方式。

測試中的美軍SPY-6相控陣雷達。(美國雷神公司官網)

做成白菜價

中國的相控陣雷達不但技術領先,而且成本還很低——這與氮化鎵的產業化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在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成本構成中,核心部件就佔去超過60%的成本,而核心部件的貴賤又與材料有很大關係。

氮化鎵(GaN)是一種非常堅硬且在機械方面非常穩定的寬頻隙半導體材料。與上一代砷化鎵材料相比,氮化鎵器件具備功率大、高頻性能好、效率高,成本還低30%,是新一代有源相控陣雷達的首選。

氮化鎵產品的成本能夠降低,是因為中國首先開發出以矽為襯底的氮化鎵器件外延片技術。這一突破,讓氮化鎵器件與現有的矽半導體工藝相容性增強,半導體器件的集成更加容易,在不必新增加工設備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器件的性能和成品率。

同時,因為技術普及後資本進入,氮化鎵的產品和產業鏈迅速建立起來。下游的雷達產品結構從「磚塊」發展為「瓦片式」,減少了印製電路板和連接器的數量,再通過封裝工藝,減少了體積和重量。成本進一步降低,應用面更廣,產品出貨量大增,應用拉動需求,回饋產業鏈,正迴圈健康發展。

052D艦載的346A型有源相控陣雷達。(HSH發燒友論壇的影片截圖)

現代工業的特徵之一就是量產攤薄成本。當中國人把氮化鎵做出了白菜價,相控陣雷達的價格就變成白菜價,成為中國軍備出口的賣點。

比如近幾年,中國為孟加拉製造了多艘C-13B輕型護衛艦。這種艦艇總噸位僅1300噸,最大航速25.5節,適合近海巡邏和作戰的需求。而且賣價不到1億人民幣,出廠時卻「高配」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

要知道,不算軍艦不算武器,任何一個版本的宙斯盾系統(不含導彈),成本都在2億美元以上。至於陸基的更貴,2019年,美國賣給日本兩套陸基「宙斯盾」,總售價21.5億美元!能給1000噸出頭的艦艇裝上相控陣雷達,目前只有中國軍工獨一份。成本降下來,相控陣雷達技術很快軍轉民,用途超乎想像的廣泛。

除了開頭提到的農業領域,在氣象研究領域,中國也發展出掃描更快速、對強對流天氣探測功能更強大的相控陣雷達技術。比如,X波段雙偏振有源相控陣多普勒氣象雷達。

北京大興機場C波段全數字有源相控陣氣象雷達進入試運行階段。(截圖自央視新聞頻道朝聞天下節目)

在安全防範領域,國內工作頻段最高、解析度最高的安檢儀T-safe X2,採用相控陣雷達技術,不僅靈敏可靠,而且對人體沒有傷害。在民航領域,C波段全數字有源相控陣氣象雷達於2020年8月在北京大興機場啟用。這是世界上首部在民用領域業務化的C波段相控陣雷達,也是世界上首次在民航領域業務化應用的相控陣天氣雷達。還有高端智造領域的機械臂動作模擬,相控陣雷達技術讓機械臂完美複製人手動作。

至於成本,跟軍事用途比起來,那就更是白菜價了。比如搭載相控陣三座標雷達的探鳥驅鳥設備,30萬就能拿下。而這遠不是極限。——搭載前後兩組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的大疆T50農業無人機,整機旗艦版也就6萬出頭。,更有甚者,小型相控陣周界防範雷達能做到價格只有40多塊錢。

軍民共建,市場擴大,人才和技術大融合,中國相控陣雷達大有可為。用領先世界的科技,造親民接地氣的產品,大概也只有中國做得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