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國首選」到「小心被割腎」 東南亞旅遊再不安全?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印尼熱門旅遊地峇里島(又稱「巴厘島」)一家五星級酒店在「五一」假期期間發生命案,兩名中國遊客不幸遇害。在當地警方全力偵查這一轟動慘案的同時,前往東南亞國家旅遊是否安全的問題,也再次在中國互聯網上引起爭議。

綜合中國和印尼媒體報道,案發地點位於峇里島金巴蘭(Jimbaran)的洲際酒店,兩名死者分別是25歲的男子和22歲的女子,兩人赤裸的屍體在5月1日早上6時50分許被發現。

中國籍情侶赤身命喪峇里島酒店 男死者曾滿身鮮血走廊爬行20分鐘

據報道,男死者被發現時躺在酒店走廊的露台上,脖子和左腿均有傷口,法醫判定是銳器所致;酒店走廊監控畫面則顯示,他曾在6時32分左右匍匐爬出房間,渾身帶血,掙扎約20分鐘後最終倒在走廊上。女死者則被發現躺在房間浴室內,頸上有纏繞的傷口,淤青顯示她生前可能曾遭人勒頸。

中國駐登巴薩總領事館星期四(5月4日)上午向《南方都市報》證實,兩名死者均為中國公民。有媒體引述兩名被害人的好友稱,兩人是情侶關係,已穩定交往多年。

案件曝光後,「峇里島」「兩遊客在印尼峇里島身亡」「峇里島洲際酒店」等相關詞條接連多日出現在微博熱搜榜上,熱度不減。而隨著當地警方調查陸續公佈的更多細節,也讓很多中國網民做起了「遠端偵探」,提出各式各樣的猜想和推論。

華情侶魂斷峇里島 酒店曝保安不嚴:大堂員工睡覺、可從海灘入內

連五星連鎖酒店都不安全?

峇里島警方稱,目前還無法斷定兩人是自殺還是被人所殺,必須等待對證人的審查和在犯罪現場發現的閉路電視錄影等證據的調查結果。不過警方透露,受害者的私人物品都在酒店房間內,沒有丟失。

案件發生在峇里島金巴蘭(Jimbaran)的洲際酒店(InterContinental Bali Resort),這是一家國際連鎖的五星酒店:

+1

據酒店監視器畫面顯示,女死者在4月30日晚前往酒店登記入住4223號房間;5月1日淩晨零時17分左右,男死者抵達酒店大堂,與女死者會面後一起進入房間;零時50分左右,男死者曾離開房間,疑似在隔壁4222號房間門口逗留查看,隨後返回自己的房間;隨後有酒店員工在1時17分左右提供了送餐服務,在房間內停留了一段時間後離開;之後直到6時32分男性死者爬出房間期間,沒有人再在監控中進出過4223號房間。

由於案件尚在調查中,媒體所能獲得的上述資訊並不一定全面或準確,但這不妨礙網民根據現有的時間線和線索進行推理:有些人認為,五個小時間沒有其他人員進出,財物也沒有丟失,意味著是兩人間爆發矛盾互相殺害;也有人認為,送餐工作人員在房間停留的時間有些蹊蹺,不能完全排除;還有人大開腦洞,懷疑可能是隔壁房間的人被男死者撞見不法行為後,通過陽台等途徑進入房間行兇……網民猜測的殺人動機中,也不乏劫財、劫色、尋仇、滅口等令人對當地治安情況倍感擔憂的假設,搞得網路上人心惶惶。

不過,最核心的爭議和指責,則是為什麼從男死者爬出房門進入監控後、到其咽氣期間,酒店的安保人員沒有及時發現異常,而是在6時40多分,有其他旅客聽到求救聲致電前台後,才去查看。

峇里島金巴蘭(Jimbaran)的洲際酒店(InterContinental Bali Resort)是一家國際連鎖的五星酒店。(酒店官網)

不少網民認為,如果酒店的動作能快一些,這名男死者可能還有機會獲救,或至少能夠說出一些案發經過,讓案件不至於如此撲朔迷離。

也有網民直言:洲際酒店作為國際連鎖的五星酒店,都沒有足夠的安保力量保障住客安全,峇里島、乃至印尼的其他的酒店,只怕會更不安全。

隨之而來的,是微博、小紅書上有不少網民發帖詢問「還敢去峇里島嗎?」;也有不少網民湧入之前的遊記分享下,留言談及這起命案,試圖警醒之後計畫出行的遊客注意安全。甚至還有部分網民,將這起不幸的事件上升至「反華」問題,呼籲中國遊客不要再前往印尼。

案件曝光後,不少中國網民在社交媒體發文,質疑印尼乃至東南亞旅遊的安全性。圖為微博相關話題下部分網民發言。(截取自微博)

當然,大部分關注這起案件的網民所期盼的,還是案件真相能夠早日水落石出,若有潛逃的兇手也能被繩之以法。

東南亞旅遊:從「出國首選」到「小心被噶腰子(割腎)」

峇里島酒店悲慘命案引發的安全性爭議,也讓很多網民聯想起此前有關中國人去緬甸旅遊被拐賣、去泰國旅遊被「噶腰子」的說法,將東南亞旅遊再次推上風口浪尖。

值得指出的是,雖然同屬東南亞國家,但幾個國家在經濟、治安上的差距並不算小,不能一概論之。以《經濟學人》2021年發佈的世界城市安全排行為例,新加坡在60個參評城市中排名第三,馬來西亞吉隆坡排名第32,泰國曼谷排名第43,印尼雅加達排名第46,緬甸仰光則排名倒數第一。

新加坡是知名的旅遊城市。(路透社)

提醒中國遊客謹慎前往緬甸、柬埔寨等治安較差國家的言論早已有之,但3月以來在中國網路上成為焦點、「風評被害」的,卻是以旅遊業著稱、有「微笑之國」美稱的泰國。

兩中國遊客峇里島酒店死亡 引發東南亞旅遊安全討論

負面輿論的興起,來自3月底一網名為「心醫林霖」的抖音網紅發佈的長視頻,其中警告中國遊客、尤其女性遊客不要到泰國旅遊,謹防被拐賣到緬甸從事詐騙或被「噶腰子」(摘取器官)。雖然該視頻很快被刪除,該網紅隨後也被全網禁言,但據中國媒體稱,視頻在網路上出現了「病毒式傳播」,讓無數人對前往泰國旅遊心存忌憚。

針對網路傳言,泰國駐華大使館3月23日發文澄清,強調泰國高度重視中國遊客的旅遊品質、安全以及對泰國的美好印象,泰國相關機構將採取相應措施,全力維護並保障遊客的安全,「請中國遊客放心」。

2023年2月7日,遊客在泰國曼谷大皇宮景區遊覽。泰國迎來中國試點恢復出境團隊旅遊業務的首批中國團隊遊客。(新華社)

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旗下的「上海闢謠平台」微信公號也在3月29日發文稱,有多名網紅為了吸引流量,營造赴泰國旅遊後失聯的假像,引發粉絲懷疑他們被綁架「噶腰子」(割腎)。

上海闢謠平台也強調,「噶腰子」是已被多次闢謠的「陳年老謠」,醫務工作者也多次澄清這樣的操作並不現實:腎臟移植無論從整體流程、取腎過程還是運輸上來說,都有極其嚴格的規範和流程,通過非正規管道移植腎臟不僅違法,而且污染失敗風險極高。

文章寫道,當下網傳的「噶腰子」說法,是主播「失聯」與部分網民揣測的產物,卻讓泰國旅遊從業者很受傷。

圖為2023年1月7日來到泰國大皇宮參觀的遊客。(Reuters)

泰國對旅遊業的重視,從其經濟資料也可見一斑:以疫情前的2019年為例,旅遊業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約為18%;據泰國媒體報道,泰國今年初指定的國家旅遊發展計畫則提出,要在五年內實現旅遊創收占GDP比重不低於25%等。

而另一方面,中國人對去泰國旅遊的態度,也經歷了不小的轉變:1990年,泰國和新加坡、馬來西亞一起,成為中國批准的首批探親旅遊目的地國家;到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能花費萬把塊(人民幣,當時中國人均月收入不到四位數)去「新馬泰」旅遊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在1990年代,能夠去「新馬泰」等東南亞國家旅遊,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網絡圖片)

到了2000年代後期,隨著歐美旅遊的興起和便捷化,去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旅遊逐漸不再「高貴」,但依然是很多人首次出國旅遊和短期出國旅遊的首選目的地之一。而近年來,隨著中國遊客消費水準的提升,物價便宜的東南亞國家逐漸成為性價比之選,深受年輕人喜愛。

去東南亞旅遊真的不安全嗎?

不過,即使官方為了安撫人心多次闢謠、發聲,中國社交平台上還是可以見到不少諸如「還要不要去泰國旅遊」「去泰國/東南亞旅遊真的不安全嗎」的提問。

歸納來看,這些提問者大多是已經有了出遊計畫、甚至已經定好酒店機票的人,並且以年輕女生或情侶為主,其中不乏「窮游」的旅客。從他們提問方式和回覆來看,其中不少人似乎是希望網民能留言告訴他們,「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還是可以去的」。

蘇美島是泰國第三大島,隸屬蘇叻他尼府,不但有閃閃發亮的白沙灘、清澈溫暖的大海,沿海的海景按摩店,和超有氣氛的酒吧,是大家慕名而來的一大重點。(IG@ml_maya)

而支持或反對前往東南亞旅遊的中國網民,也確實各執一詞、相互難以說服:以自身旅遊經歷或在當地生活經驗表態認為安全的網民,會被質疑是「拿錢說話」的水軍;用惡性事件舉例辯證治安問題嚴峻、不應前往的網民,則會被諷刺「一般都是中國人在害中國人」。

另一方面,雖然從3月底起,去東南亞旅遊「不安全」的氛圍就在網路上蔓延,但中國旅遊平台的資料顯示,疫後出境遊開放以來,以泰國為首的東南亞國家依然在最熱門的目的地之列。

中國女留學生在泰國遭綁架殺害,犯人為中國人:

據新華社5月2日報道,泰國智庫資料顯示,截至4月下旬,泰國今年已接待超過73萬名中國遊客,較2022年同期人數激增約30倍。泰中旅遊總商會副理事長吳明裼受訪時也說,目前每天到訪泰國的中國遊客人數在1萬上下,基本恢復到疫情前三分之一的水準。

另據廣西媒體報道,當地不少旅行社的東南亞線路旅遊配套,早在「五一」假期前已滿額預定。一家旅行社還透露,五一假期公司的出國遊客群中,有60%前往了泰國。

除了距離較近、價格優惠之外,泰國為中國旅客提供的落地簽證,也使其在與旅遊簽證不易取得、往返機票價格高昂的歐美國家相比時,更加令中國遊客「省心」。

客觀來說,不論去什麼地方旅遊,提高警惕、隨時注意人身財產安全,都是出門在外應該做的事。

諸如「噶腰子」等「妖魔化」流言的盛行,到底是網紅為了追求流量不擇手段,還是背後另有利益瓜葛,一般人難以判斷。但遊客們一邊害怕,一邊又還想要出遊的矛盾心理,卻不難理解:極小概率遇到危險事件的風險、與高性價比的旅遊體驗,在錢包和時間都不富裕的情況下,稍稍糾結一下後就如期出發,大概也是人之常情。

本文獲新加坡《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