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機構改革・三|為何成立中央社會工作部 和毛時代有何不同?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3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這是五年來中共黨和國家機構的第二次系統性改革,主要目的在於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增進治理效能,防範各種現實及潛在風險,其中新成立的「中央社會工作部」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

根據公布的方案內容,中央社會工作部的工作主要包括七個方面:一是負責統籌指導人民信訪工作,二是指導人民建議徵集工作,三是統籌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基層政權建設,四是統一領導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黨的工作,五是協調推動行業協會商會深化改革和轉型發展,六是指導混合所有制企業、非公有制企業和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七是指導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等。

方案明確「中央社會工作部」為黨中央職能部門,而且在省、市、縣三級黨委組建社會工作部門。這就意味着在中央黨口除已有的中組部、中宣部、統戰部、中辦之外將增加了一個一級部門,地方也要有相應增加,這是非常重要的變化。從其它中央黨的部門的情況看,「中社部」至少會有一位副國家級的高級官員擔任部長職務,並且很可能是中央書記處成員。

中南海高層正在為中共長遠未來佈局作部署。(Reuters)

新一輪機構改革中為什麼要成立這樣一個重要部門,我們從其承擔的職能就能探知一二。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當然是最重要的,這是近十年中國改革的一個總方向,總體的改革價值取向就是要加強黨對一切工作的全面領導。其次是針對新時代出現的新問題,湧現的新矛盾衝突等對社會加強管理,比如信訪工作,人民建議徵集工作等。第三是對原有黨的覆蓋控制相對比較薄弱的領域加強管控,比如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黨的工作,混合所有制企業、非公有制企業和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等。

還有一個在決策中可能重點考慮的是面對內外環境變化,特別是中美衝突以及新冷戰產生的潛在影響,在社會經濟運行進入新常態,某些矛盾衝突可能更頻繁爆發或大面積激化的情況下,更敏鋭感知社會情緒變化,防範潛在風險演變為系統性政治安全風險。因此,作為黨的一級部門的中央社會部如何和隸屬行政部門的公共安全部門協調工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看點。

事實上,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也曾組建過這樣的部門,只不過其名稱和工作內容相對於建設年代新設立的「中央社會工作部」有差異而已。歷史上的中央社會部於1939年2月在延安成立,主要負責情報工作。

當時全面抗戰爆發後,國共兩黨儘管再度攜手合作,但原有芥蒂並未就此消除,兩黨互相防範滲透。國民黨通過了《防制異黨活動辦法》,確立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針;共產黨中央書記處也做出了《關於成立社會部的決定》,由康生任部長,李克農任副部長,用以防範「日寇漢奸及頑固分子用一切方法派遣奸細企圖混入我們的內部進行陰謀破壞工作,為了保障黨的組織的鞏固。」根據中共中央當時的決定,從各中央局到省委區黨委或縣委,都相繼成立了社會部。

毛澤東與康生、陳毅、賀龍等在北京站前合影。(資料圖片)

1941年9月,根據形勢和任務的變化,中共中央又在原中央社會部的基礎上與中央軍委總參謀部的一部分合並,組建了由中共中央與中央軍委統一領導的戰略情報機關一中央情報部與中社部合署辦公,這種組織形式一直延續到解放戰爭結束。1949年11月,新中國成立後組建了軍委情報部,中央社會部和中央情報部的機構先後撒銷。

中央社會部撤銷後,安全保衛部分歸入了公安部,情報部分改設為中央軍委聯絡部,原中央社會部秘書長鄒大鵬任部長,並由原中央社會部副部長、時任中央軍委總情報部部長李克農主管。後來隨着新中國建設進入制度化、正規化軌道,相關工作與職責分工又有調整,但中央社會部一直未再組建。這次因應新形勢和新任務成立的「中央社會工作部」在新形勢下如何開展工作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