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數副總理有軍工背景 新一屆中國人事釋放何種信號

撰文:應濯
出版:更新:

從去(2022)年中國共產黨二十大的召開到最近全國「兩會」的閉幕,新一屆中國高層人事和政策的佈局基本告一段落。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在近年來全球衝突風險明顯增加的大形勢下,數位與軍工有關聯的官員在中國政壇冉冉升起,躋身領導層。

最近召開的全國人大會議,選舉決定了國務院領導層人選。在新產生的四位副總理中,有兩位具有軍工背景。一位是張國清,他自1987年碩士畢業後便進入軍工企業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工作,1998年升任黨委書記、副總裁。1999年他又出任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2008年升任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總經理。2013年他調任重慶市委副書記,次年成為市長,後又在天津、遼寧歷練,去年在二十大後升任政治局委員,躋身副國家級領導人,最近又正式出任副總理。

另一位是劉國中,他曾任黑龍江省副省長、吉林省省長、陝西省省長、陝西省委書記,長期在地方工作,雖不像張國清那樣有豐富的軍工系統工作經驗,但大學期間是在華東工程學院炮彈系觸發引信設計與製造專業學習,具有軍工專業知識背景。

在今年全國人大會議上,劉國中成為中國副總理。(吉林省政府官網)

半數副總理具有軍工背景,是中國過去二十年以來罕見的現象。除此之外,今次全國「兩會」期間,還有兩處與軍事有關。一處是2023年中國國防預算按年增長7.2%,略高於去年的7.1%。儘管中國國防預算遠低於美國國防預算,但中國在2023年GDP增長目標只有5%的背景下國防預算還能逆勢按年增長7.2%,至少說明國防開支具有極強的剛性。另一處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要求,「圍繞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邊鬥爭、邊備戰、邊建設」,「全面加強練兵備戰」,「加強國防科技工業能力建設」,「各級政府要大力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

去年二十大後,除張國清、劉國中晉升為政治局委員之外,還有數位與軍工、軍事和國家安全有關的官員成為政治局委員。比如,曾任生態環境部部長、山東省委書記的李幹傑,畢業於清華大學核反應堆工程專業,在國家核安全局工作多年。新疆自治區黨委書記馬興瑞和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都是航天科技專家,前者擔任過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工程總指揮,後者擔任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船系統總指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馬興瑞曾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航天科技專家。(新疆廣播電視台截圖)

目前中國兩位軍委副主席同樣有值得注意之處。一位是去年二十大後續任軍委副主席的張又俠,早年率兵參加過中越戰爭,表現出色。另一位是新當選軍委副主席的何衛東,早年在福建服役,「對台一線部隊」出身,後來擔任過東部戰區司令員。

可以說,在二十大和「兩會」確立的新一屆中國高層人事中,軍工系或軍事色彩相對比較突出,是過去二十年所罕見。這背後或許與兩大因素有關。

第一,自江澤民時期開始中國便已確定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目標,習近平上任後又格外重視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加快把人民軍隊建成世界一流軍隊」的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從二十大到二十一大,即2022年到2027年,恰好是實現建軍百年目標的最後五年。為達成這一目標,新一屆中國高層人事進行一些特別的佈局,包括啟用有軍工經驗或實戰經驗的人,以提升軍隊現代化水平,便是情理之中。

去年俄烏戰爭的爆發,預示全球衝突風險增加。(新華社)

第二,近年來全球局勢再一次進入危險的動盪變革周期,不安全因素和衝突風險明顯增加,中國理當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去年俄烏戰爭的爆發,便是一個例證。除此之外,伴隨着中國持續崛起及其給既有世界秩序的影響,中國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同樣比過去嚴峻。中美博弈的長期化、白熱化態勢,台海不穩定因素大幅增加,時而發生的中印邊境紛爭,都在警示當下中國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防範風險。

去年的二十大報告一改過去多年黨代會報告的慣例,罕見將國家安全作為報告的專門一個章節並着墨甚多。不久前的二十屆二中全會公報說;「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必須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以此為背景來看新一屆中國高層人事佈局中,在有與過去相似的深化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人事安排之外,與軍事相關的官員得到重用便不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