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里屯酒吧街:一個微縮的中國發展樣本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1月底,北京三里屯酒吧街關停的消息開始流傳,聽聞消息的人們紛紛來到太古裏東側這條不足三百米的「酒吧街」打卡留念,不少自媒體公眾號也推出「三里屯酒吧街的最後一天」等文章,來追憶這條街承載的過去,記錄正在發生的現在,以及按照官方設計所指向的未來。

2月3日,《香港01》記者在三里屯現場了解到,雖然騰退的最後期限已過,仍有不少商戶在營業,但不同於以往的熙攘與熱鬧,店內冷清蕭條,空無一人,店外街道停滿了騎車、摩托車和共享單車。幾家照常開門營業的酒吧工作人員拒絕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據悉,目前不少商戶因賠償問題正在與政府拉鋸中。

北京三里屯酒吧街。圖為清理物品預備騰退的商戶。(香港01)

三里屯酒吧街騰退商戶的消息看似突如其來,其實也在意料之中。一方面,北京過去幾年明顯加速了城市總體改造,清理「低端人口」(姑且這麼叫)、拆除天際線、開牆打洞等陸續展開,今次三里屯改造,官方給出的解釋也是「消除安全隱患」、「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重要承載區」;另一方面,除了「破舊立新」,北京也在加速存量轉移和新區新城建設,比如通州城市副中心大紓解、通三示範區建設等,後續更大的改造動作也並不會令人意外。

對很多人來說,聽聞「關停三里屯酒吧街」不免惋惜,或將其指向政府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對於統一化和絕對秩序的追求,但不得不說,這條臨街房屋有近30年房齡的酒吧街,確實面臨着一定的安全隱患,且整個風格也與一街之隔的三里屯太古裏格格不入,近些年客流也在明顯大不如前。2022年,該街面房屋被第三方專業機構鑑定為D級危房,安全性已不適合繼續開展經營。因此,在租期已滿後不再續約,進行抗震加固等整體改造工程。

+21

雖然整體風格格格不入,但三里屯酒吧街不僅是城市記憶與文化的一部分,也像極了一個微縮的中國發展樣本。上世紀九十年代,三里屯因緊鄰使館區和北京核心地帶而快速崛起成為娛樂中心,酒吧街也應運而生,當年的酒吧街包括南街、北街以及後來的「髒街」,巔峰時期酒吧數量接近100家。雖然發生在之類的故事各異,但混亂,草莽,浪漫,以及傳奇,是起步階段人們對它共同的印象。

這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社會樣態與底色。經過十年文革的停滯與消耗,鄧小平開啟的改革開放為中國打開了一扇門,也幾乎改變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命運。進入八十年代,被禁錮的頭腦開始遭遇各類思想碰撞,自下而上的創業熱潮和大建設熱火朝天。1985年在三里屯街道工體北路2號開業、由鄧小平親自提寫店名的兆龍飯店,展示着中國逐漸深化的對外開昂的態度。這樣的社會激昂一直延續到九十年代,雖然看似混亂、草莽,卻也浪漫、傳奇,不僅物質生活不斷改善,普羅大眾篤定「比今天過得好、對明天有希望」,而且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亦在向好發展。

時下熱播的電視劇《狂飆》,同三里屯酒吧街一樣,也反映了上世紀90年代這一極具標籤化的時代樣貌,極其混亂,卻也活力滿滿。

這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既屬於三里屯酒吧街,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必然經歷的階段。但就像一個人一樣,不可能永遠草莽、充滿激情,已過而立之年的三里屯酒吧街正在告別過去,從聲色犬馬走向靜下來的「慢性友好街區」,加入咖啡、圖書館等文化要素,對於首都北京乃至整個中國而言,經過四十餘年的狂飆突進,也在從「高速度」轉向「高質量」,各個層面的正規化、常態化將繼續展開。

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平衡好「混亂」與「活力」,如何走出對於絕對穩定和絕對秩序感的追求,無疑是接下來中國城市建設與治理過程中必須直面的問題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