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61年來首次負增長 中國何以應對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年末內地總人口為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這是61年來內地人口的首次負增長,從今往後,中國人口很有可能會進入負增長的下行通道。儘管人口下降的趨勢早已顯現,人口負增長是許多人意料之中的事情,但由正轉負的出現還是刺激到相當比例的人,引發輿論場的廣泛關注,不少人甚至憂慮會否出現人口危機。
憂慮是正常的,過去多年以來,中國經濟的騰飛,其中一個有利因素便是人口紅利。一代又一代,源源不斷的青壯年勞動,支撐着中國崛起。今後若人口持續下降,勢必影響人口紅利,對中國經濟的發展造成衝擊。但影響和衝擊有多大,則存在不確定性,不宜輕下結論,應該多鼓勵那些術業有專攻的人口學家、經濟學家開展學術研究。從經驗來看,人口下降是大勢所趨,關鍵是能否避免疾風驟雨般下降,以及在人口下降的同時,能否在自動化、經濟結構、社保等方面做好應對。
人口減少的因素有許多,包括但不限於:計劃生育政策,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四座大山,撫養小孩成本的增加,年輕人和女性的生存壓力,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等現代社會價值觀念的影響。在過去,計劃生育的政策可能影響大一些,但縱使如此,在二胎、三胎放開之前,年輕人不願生小孩或者至多生一個小孩的情況便已顯現。現如今,計劃生育政策之外的因素估計影響會更大一些。尤其是自小被全球化下現代社會價值觀念耳濡目染的年輕人,他們生育意願明顯低於他們的父母。
以內地90後為例,四座大山、生存壓力固然是重要影響因素,但更基礎的因素其實是價值觀念。90後成長於中國走向全球化、物質開始繁盛的時代,自小受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等觀念的影響,他們與祖宗、與傳統、與家族、與親戚的紐帶不再像他們的父輩、祖輩那麼緊密,他們更加重視自己的獨立空間。他們傳宗接代的意識相對比較淡薄,他們當中已開始有許多人在意的是過好自己一生,而非執着於把夢想寄託在下一代身上。在很多90後看來,現實生活已讓他們筋疲力盡,自己能不能過好尚是未知之數,更別提生育和撫養小孩,那是遙不可及的事情。
當然,因為內地之大,同一年齡層的人觀念往往千差萬別,年輕人同樣有着城鄉、文化程度、價值觀念的區別。時至今日,內地依然有相當比例年輕人願意生育,但從長期來看,年輕人生育意願下降是大勢所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除非發生難以預計的情況,中國總人口或已達峰值,未來人口持續減少,會是難以避免的現象。
一個預計今後會出現的新情況是,隨着1949年建國後出生高峰(嬰兒潮)的人口在未來逝去,而新出生人口進一步下降,去世人口與新出生人口的差距會不斷拉大,內地總人口下降速度有可能加快。現在面臨的問題或者說隱憂是,在總人口中所佔比例較大的60後、70後依然是勞動力市場的重要構成部分,未來隨着60後、70後退休,他們留出的勞動力供給缺口,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口能否有效填充。
機器人、自動化和經濟結構的轉型是應對人口危機的重要辦法。其中,機器人和自動化替代勞動力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未來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大批工作崗位皆可被替代。一旦如此,很可能會造成新問題,即大批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勞動力會否成為棄民,令人憂慮。當然,這不是本文討論的範圍,但至少說明人工智能的替代作用。經濟結構轉型是中國從以前以勞動力密集為主的經濟結構轉向勞動力密集、資本和技術密集並行不悖的經濟結構,這同樣是趨勢。
除此之外,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是,隨着同樣是出生人口高峰的60後、70後老去,會帶來巨大的養老負擔。目前中國養老保險的積累有限,東北地區的養老金已經捉襟見肘。未來社保體系能否應對60後、70後的退休潮,是不容忽視的現實難題。尤其是如果不能保持較高速度的經濟持續增長,不能讓社保養老體系更公平和可持續,那今後社保壓力勢必更大。這也反過來說明,繼續保持較高速度的經濟增長,讓國民財富分配和社保體系更公平,已經成為非常現實而又緊迫的問題。
總體而言,2022年內地總人口增長由正轉負具有節點意義,今後很可能中國人口增長將進入下行通道,年輕人生小孩意願下降已是趨勢。這是包括港台、西方在內的現代社會的共同特徵。但這並不意味着當下中國社會無可作為。人口下降是難以避免,但防止人口下降疾風驟雨般到來卻是必要的目標。機器人、自動化、經濟結構轉型和社保體系改革,都是當務之急。在此過程中,卸下壓在年輕人身上的四座大山,緩解年輕人和女性的壓力,給更多普通年輕人以出路,構建一個對女性更友善的社會環境,既有助於延緩生育率下降趨勢,又是公平正義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