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防疫中的生命之殤 促成內地放開的導火索?|走吧!2022

撰文:孫聖然
出版:更新:

2022年,是內地防疫發生重大轉變的一年,究竟該採用何種防疫政策成為了社會中被提及最多的年度級討論。毋庸置疑的是,隨著國門重開在即,內地正向「與病毒共存」踏出實質性的步伐,「清零」方針亦將就此落下帷幕。
誠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程度降低了染疫歿的風險,但卻未能止住過度防疫的殤,在疫情中走完一生的蘭州3歲男童如是,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的烏魯木齊奪命火警亦如是。如今,雖然一切都在朝回復「疫前生活」方向發展,但從嚴從緊管控疫情期間,因「層層加碼」而釀成的慘劇,此際更該被引以為鑒。
《香港01》推出「2022年中國大事回顧」系列報道,本文為系列報道第五篇,介紹那些本不該發生的慘劇及它們所帶來的事態走向。

上海年初大規模爆發本土疫情,在經歷了65日的全域靜態管理後才逐漸恢復正常。(澎湃新聞)

四月的吶喊和十一月的呼喚

上海年初大規模爆發本土疫情,在經歷了65日的全域靜態管理後才逐漸恢復正常。這座曾經被視為「精準防控」的標桿城市,在這波疫情中卻變得千瘡百孔、慘不忍睹。4月22日,記錄了上海封城下所造成的次生災害的影片《四月之聲》在網絡瘋傳並引起民眾共鳴。

影片長約6分鐘,以3月15日上海疫情記者會中的一句話作為開頭:「目前上海沒有封城,現在也沒必要封城」。隨後又到了3月26日疫情記者會中所稱的「咱們也就下定決心封上三五天,封上一周不行嗎?不行,為什麼不行,因為上海,我們這個城市,承載了不僅僅是上海人民自己的上海,我們這個城市還在全國社會經濟當中,承載發揮了重要的功能,全部的上海市民應該有這樣的大局觀。」

影片其後還剪輯整合了多條錄音反映上海封城生活,先後呈現了物資短缺、病人無法得到醫治、寵物狗被打死以及小朋友與父母分離等情況。雖然,大量內地網民認為該影片僅是具有記錄性質,惟其在內地網絡中仍遭到全面下架,惹得輿論不滿。

《四月之聲》遭下架一事還上升成為「輿情事件」,有網民將原本的橫式影片調整為豎式,亦有網民將影片內的旁白轉成不可刪除的音頻格式分享,以此進行接力轉發。有網民還指出,《四月之聲》在當日的討論熱度是「現象級的」,上一次有同樣高討論度的還是2020年2月7日李文亮醫生逝世。

而針對《四月之聲》遭下架一事,《環球時報》前任總編輯胡錫進表示,「封控久了,上海人有一些怨氣,需要有釋放的渠道。」並指在中國網絡上表達意見,比在西方國家抱怨管用得多。中國政府一邊關注帖子的內容和傳遞的情緒,改進的努力會隨之而來。

不過,其後數月內防疫慘劇在內地卻屢有發生,貴州載有47名涉疫人員的隔離轉運巴士發生翻覆,釀27人死、20人傷;蘭州3歲男童煤氣中毒後,因過度防疫耽誤救治身亡;鄭州富士康廠區爆疫後物資匱乏,員工步行大逃亡;鄭州4個月大女嬰,隔離期間突發疾病,因父親核酸陽性而延誤救治不幸身亡;呼和浩特封控小區內,有中年女子墮樓身亡;以及廣州方艙醫院內,害怕染疫被老家的人說閒話,二孩母親自縊身亡等事件仍歷歷在目。

諸多前車之鑒的慘劇發生後,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了優化防控措施「20條」,惟內地多地卻仍未對「層層加碼」、「一刀切」的亂象進行更改,令「20條」措施形同虛設,亦導致新疆烏魯木齊的奪命火警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場火警點燃示威的導火索?

11月24日晚上,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吉祥苑小區有住宅發生火警,官方通報事故稱造成10人死亡、9人受傷。有網民爆料指,發生火警的小區是因防疫政策的限制,導致消防條件不合格,消防車無法靠近救火,有居民甚至因無法逃生在微信群組中發語音訊息呼喚求救。

而這場奪命火警的發生,讓不少當地民眾意識到,原來自8月10日烏魯木齊宣布全城靜默至火警發生時,當地已封控了逾100天。內地網絡中亦一時因此群情洶湧,文章「路是通的,是他們不跑」、「他們生命的最後時光,是在那個屋子裡待了一百多天」等在社交平台中更被接力轉發,面對民眾的不滿,當局「消息封鎖」的老套路重新上演,涉及新疆火警的網帖因「違反管理規定」悉數遭到下架。

值得注意的是,過度防疫釀慘劇的屢禁不止與消息封鎖的屢見不鮮終引起民怨,除了上海有數百市民聚集悼念烏魯木齊大火死難者外,內地多間高校亦出現悼念活動及表達對嚴格防疫政策不滿的海報。11月26日,南京傳媒學院多名學生在校內舉白紙示威,並高喊「人民萬歲,逝者安息」的口號。中央美術學院、南京林業大學、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北京大學、北京電影學院、青島電影學院等至少207間高校都出現類似活動,以表達對「動態清零」政策的反抗。除此之外,示威活動還蔓延至香港、台北、英國倫敦、日本東京等地。

大巴車翻車的是我,生病拒診的是我,崩潰跳樓的是我,火災被困的是我。如果這些不是我,那麼接下來就是我。
微博網民

雖然內媒未對是次示威活動進行大肆報道,但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12月7日應邀出席法國外交記者協會晚餐交流會時回應事件表示,可以從內地的示威活動中清楚地嗅到近些年在發展中國家頻繁發生的顏色革命的味道,並稱有的中國人被外部反華勢力收買。

而針對有觀點認為,這是自1989年「六四事件」以來中國內地罕見爆發的最大規模示威運動,盧沙野表示,兩者事實上毫無關係。他並指,是次示威遊行即便不是外部反華勢力策動和發起的,至少是受到他們的利用,這些反華勢力總試圖把遊行推向政治化。「任何國家都不是完美的,任何政府都有缺點。對我們而言,我們要做的就是改正缺點。而外部勢力則是要毀掉中國。」

「清零」向「共存」的轉變

因種種原因,堅持了近三年的「清零」政策得到了內地官方的重新審視。11月30日,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在國家衛健委召開座談會時強調,據專家意見,需要繼續完善措施,並承認Omicron變種病毒致病力改變,正式表態防疫到了「新形勢新任務」階段。另據一名歐洲官員描述指,國家主席習近平12月1日在北京會晤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時,首次公開承認新冠病毒正在減弱,並向米歇爾講到中國民眾在經過3年大流行疫情後感到沮喪。

12月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防疫「新十條」措施後,內地的防疫政策急「轉軚」,各地亦大刀闊斧展開了放寬進程。及至12月26日,國家衛健委正式將新冠肺炎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並公布自2023年1月8日起將取消對入境核酸檢測、集中隔離的要求,亦不再判定新冠病毒感染的密切接觸者。

內地如今毅然作出「共存」的決定,再對「清零」政策進行評判顯然已無大意義。需要注意的是,放開固然對重啟經濟、回復正常生活有向好作用,但社會面感染個案的激增,如何應對藥物短缺、殯葬業負荷超重、醫療擠兌等已出現的問題,應是內地現時面對的首要考驗。而元旦及春節過後,內地疫情狀況是否會迎來真正的春暖花開,亦將成為一大挑戰。

第一篇:從十大「中國製造」防疫詞 看靜默到放寬的步步轉變|走吧!2022

第二篇:由大海到天空到太空 盤點挑戰世界的三大中國製造|走吧!2022

第三篇:盤點內地超長「靜默」的三座城市 看暫停鍵下的中國|走吧!2022

第四篇:震撼人心的時刻 一文回顧中國年度四大災情|走吧!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