諱言「放開」二字 恐不利於中國走出疫情困境
由於新冠病毒已經在全球與人類共存,對仍在持續「動態清零」的中國而言,正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
不放開肯定行不通,當今世界,任何人都無法把自己與外部世界完全隔絕起來,也不可能永遠處於戰時狀態,經歷三年高強度疫情防控,中國經濟民生與國民忍耐情緒已經到了臨界值,此前防疫成功的自信在快速流失,不少地方民怨沸騰。但是隻要打開國門,只要與外界有人員與物資交流,以病毒的高傳染性,它就會傳播進入並形成傳染壓力。
所以,此前被「動態清零」保護得極好的中國人首先必須認清楚一個現實,放開與病毒共存是早晚的事,在這一終極歸宿上,中國內地和香港、台灣、新加坡,和其它西方國家沒有任何差異。不要因為現實殘酷而不願面對。既然一個結果必然要發生,那就勇敢去面對這個結果,想辦法把成本降到最低,這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是勇於鬥爭的精神。
所以,中國現在應該做的,就是要拉壓平感染曲線,防止疫情在短時間內大規模爆發,將感染與重症病例控制在醫療資源可承受範圍之內,在各方面實現最佳平衡,有掌握地逐步放鬆社會管控,直到社會完全適應。要在新平衡下,通過允許其在一定範圍內存在,釋放人力、財力、物力和社會活力空間,在最大程度上保證生命健康的同時,也最大程度上保持社會活力,保持社會流動性,將社會總防疫成本維持在一個可持續的水平。這才是現階段維持「動態清零」的意義。
所以,官媒喉舌包括已經退休的《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這些天一直在宣揚「不要再喊『放開』了」,擔心喊「放開」會產生社會焦慮,認為「放開」二字與剛剛通過二十條防控措施精神相違背,這種看法是否正確令人質疑,是否有利於中國走出疫情困境更是要被打個問號。
相反,官方應該認識到「放開」這個兩個字的現實與長遠意義,要鼓勵人們更大膽地談,更大聲地喊才是一個更恰當的辦法。要鼓勵人們認識到「放開」是方向,是未來,中國進行疫情防控的終極目的。
當然,怎麼放開,怎麼掌握好這個過程,怎麼在放開的同時把成本降到最低,這是方法,是科學,是與病毒鬥爭的策略問題,是疾控專家和各級防疫部門的工作,是一項非常有挑戰性的工作。無論如何,不能因為這項工作做起來有挑戰性,就忌諱談「放開」這兩個字。
為創造條件,爭取早日達到放開標準,應該按照二十條要求,「引導客觀認識我國防控政策措施的優化調整是基於病毒變異的特點,既是科學的更是必要的。」不能再放任一些人或機構渲染誇張病毒威脅,再讓一些個人或機構通過渲染對放開的恐懼獲利。
事實上,經過多次變異的奧密克戎病毒早已不是原來的病毒,其毒性如何,即便中國官方不信任西方的數字,從這波席捲全國的疫情的重症率與死亡率都可以提供有力支持。
之前,為鞏固防疫和其它現實需要,內地各方面對病毒的宣傳多側重於在其影響如何嚴重的層面向社會大眾渲染,使得社會面很多人對變異病毒缺乏了解,誤認為與病毒共存的國家都還像當年印度一樣死傷枕籍,美日歐等國家還生活在疫情的水深火熱之中,民眾感染後非死即傷。
這種做法非常值得商榷,事實上世界其它國家的應對辦法也並非一無是處,在應對新冠病毒這個人類共同敵人的戰鬥中,只要是好的辦法都值得肯定。為消除此前這些做法產生的社會恐懼,各方面應儘快把確切情況完整介紹給大家,幫助社會在認識上轉過彎來。
從認識轉變到付諸行動需要時機,需要把握節奏,但是首先要有直面現實並建立科學認識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