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朔爾茨壓力下訪華「一日遊」 中國拉開二十大後外交序幕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中共二十大落幕不到10天,北京進入今年初冬奧會以來外交活動最密集的一周。越共總書記阮富仲10月30日起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他是二十大後首位訪華的外國政要。北京星期一(10月31日)以高規格接待阮富仲,在天安門廣場鳴禮炮21響,並舉行解放軍儀仗隊檢閱儀式。

央視新聞聯播畫面顯示,新冠疫情後鮮少與外國政要面對面會晤的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歡迎儀式上與阮富仲會面時,兩人都沒有戴口罩,不僅握手、擁抱,還罕見行了貼面禮。習近平也向阮富仲授發「友誼勳章」,並舉行隆重的頒授儀式。

中越星期二發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深化兩國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強調要牢牢把握中越關係正確前進方向,要在互相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妥處有關分歧。

從這份聲明看,中國向越南伸出了經貿橄欖枝,例如承諾將推進越南水果、燕窩等農產品的准入程式。越南則投桃報李,重申堅定奉行一個中國政策,承諾不同臺灣發展任何官方關係。

根據聲明,雙方也就海上問題交換意見,認為妥善管控分歧、維護南中國海和平穩定至關重要,同意妥善處理海上問題。

中越關係:圖為2017年5月12日,一輛掛有越南國旗的外交車輛經過中國北京人民大會堂。(Getty)

雙方同意繼續推動全面有效落實《南中國海各方行為宣言》,並在協商一致基礎上早日達成《南中國海行為準則》;管控好海上分歧,不採取使局勢複雜化、爭議擴大化的行動,維護南中國海和平穩定,促進海上合作。

中越雖是對方重要的交易夥伴,但南中國海的主權爭端一直是兩國關係的一根刺。北京在二十大後重啟外交活動,邀請阮富仲作為首位訪華的外國政要,並在經貿問題上釋出善意、擱置主權分歧,相信是要通過拉攏周邊國家,改善當前的外交局面。

據中國外交部早前發佈的消息,北京本周也將迎來兩個發展中國家的領導人,他們是「鐵杆朋友」巴基斯坦總理巴茲・謝里夫(Shahbaz Sharif,下稱夏巴茲),以及非洲國家坦桑尼亞總統薩米婭·蘇盧胡·哈桑(Samia Suluhu Hassan)。

而重頭戲要數安排在本週五(11月4日)的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訪華行程。由於中國的防疫政策複雜,朔爾茨不會在中國過夜,被國際輿論形容為「一日遊」,但他的這趟中國行很難不受矚目。

這是朔爾茨出任德國總理後首次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他也是二十大閉幕後首位訪華的西方國家領導人,以及疫情爆發三年來第一個訪華的歐盟國家領導人。

朔爾茨的中國行,無論在德國或是歐盟都面對巨大壓力。在德國國內,聯合執政的綠黨和自民黨認為,現在要做的是減少對中國的依賴,而朔爾茨訪華釋放了錯誤信號。來自綠黨的德國外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警告,柏林曾在俄羅斯問題上犯下錯誤,導致德國依賴俄羅斯能源,在與中國的關係上必須避免重蹈覆轍。

歐盟方面,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也曾敦促朔爾茨不要單獨前往北京,而是加入一個聯合代表團。但朔爾茨最終決定單槍匹馬先行,招致一些歐盟成員國不滿,認為這破壞了歐盟的統一陣線。

法國總統馬克龍10月26日在巴黎愛麗舍宮外歡迎到訪的德國總理朔爾茨。(AP)

朔爾茨在開啟「一日遊」前,力排眾議促成德國政府批准了中資企業中遠海運收購漢堡港一個集裝箱碼頭的交易,被視為是向北京示好。他的訪華行也會帶上陣容豪華的商團,有報導稱,大眾、寶馬、西門子、德意志銀行,以及生物技術公司BioNTech等企業的高管都在隨行商團名單中,顯示經貿合作仍是朔爾茨訪華的核心議題。

看不到盡頭的俄烏戰爭正給歐洲經濟造成衝擊,而朔爾茨頂著壓力訪問中國,相信是在這種不確定局勢下,在戰略和意識形態,以及經濟利益之間求取謹慎的平衡。對北京而言,朔爾茨訪華也有很大的象徵意義。德國是歐盟的「領頭羊」,朔爾茨訪華若能讓中德關係向好發展,將有利於穩定受俄烏戰爭和中西方地緣政治博弈影響的中歐關係大局,也能讓歐洲其他國家重拾對北京的信心。

朔爾茨:圖為2022年4月19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柏林見記者。(AP)

攏住周邊國家、穩住與歐盟關係,以及鞏固與發展中國家關係,是本周北京一系列外交活動的三大主旨,也是二十大後中國重新打開外交局面的發力點。新冠疫情爆發近三年,北京作為中國外交的主場域顯得非常冷清,中國高層與外國領導人的面對面交流也極為有限。在二十大後密集啟動外交活動,顯示北京有意讓中國外交走出疫情,逐步恢復疫情前迎來送往的狀態。

只是中國仍在採取高壓防疫和嚴格隔離政策,連德國總理為了避開複雜的防疫政策都只能「一日遊」,中國的對外交往要真正回到疫情前談何容易。

本文獲新加坡《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