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晶片禁令|芯之所向 舉步維艱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美國繼8月簽署晶片法案,旨在加強其在科技領域的全球競爭力後,又在10月推出迄今為止最嚴格的半導體產業出口禁令,將全世界的晶片商都捲入了中美二選一的難題裡。

美國瞄準中國的「鎖喉式」制裁可謂抽筋斷骨:不但擴大了與美國有關企業禁止出口給中國的晶片成品和制程設備的範疇,更是禁止了擁有美國身份的人為中國半導體產業工作。

這波打擊措施收效多大,還需時間證明,但乍看起來相當嚴苛。

制裁有多嚴,波及有多廣?

根據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10月7日發佈的公告,這一新規意在打擊中國獲取可用於軍事發展和應用的先進晶片和其生產設備的能力。但是,這些禁令的影響層面遠超軍事技術。

不論是你現在閱讀這篇文章所使用的手機和電腦,還是家裡的空調電視洗衣機,又或者是出行搭乘的地鐵和街上的紅綠燈,統統都需要用到晶片——當然,不全都需要最頂級的。

但是,越頂級的晶片,其運算能力或存儲空間便越優秀,能夠勝任更多更複雜的功能;而如果不能擁有足夠優秀的晶片硬件,再優秀的軟件功能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限制頂級晶片的獲取,本質是在限制高新技術的發展空間。

那麼,美國這次的新規則,又究竟有多嚴格呢?

首先,禁止出口中國的高端晶片及制程設備的範圍,從原本的10納米及以下,擴大到了14納米及以下,而晶片的納米數越低越高端。有數據統計,在2019年上半年,整個半導體銷售市場中,65%晶片採用14納米制程工藝,而目前中國本土企業中,只有中芯國際掌握了14納米技術並實現了量產。

也就是說,這次的新規,將限制從最精尖的科技,擴大到了可以算得上是應用最廣泛、最具市場價值和空間的技術級別。

事實上,早在2020年,特朗普政府就對中國科技巨頭華為下達了類似的禁令。不過,當時被針對的,僅僅是華為一家公司和它的一些附屬、關聯子公司,而這一次的新規,則同時把禁令的範圍擴大到了所有中國、中資,以及工廠位於中國的企業。

中國做為世界上最大的晶片進口市場之一,同時也有很多外國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工廠,這樣的限制給絕大多數晶片製造商都帶來了影響。

美國的科磊公司(KLA Corp)、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 Inc)以及泛林集團(Lam Research Corp)等在中國設有辦公室或有技術人員的公司,均已要求其員工停止向中國客戶提供服務,並為可能全面撤出中國半導體企業做準備。

韓國三星電子(Samsung)和SK海力士(SK Hynix)等在中國設有辦公室的非美國企業,則因為生產中使用美國技術和產品,也受到了此項政策的波及。不過,美國提供了一年的豁免期,允許美國晶片生產設備供應商繼續向上述非美國企業供應產品。獲得類似待遇的,還有在中國大陸設廠的台積電。

台積電有在中國大陸設廠。(資料圖片)

荷蘭半導體設備供應商阿斯麥(ASML)則稱,由於其所涉及的美國技術有限,這一管制措施對該公司的直接影響「相當有限」。雖然該公司無法向中國出口最先進的機床,但仍可繼續輸出先進程度較低的設備。不過,據彭博社報道,阿斯麥已要求其美國分公司員工不得為中國客戶提供服務。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要美國身份還是中國工作

不給成品和設備,那中國靠著技術開發自製追上來,可行嗎?

下決心遏制中國晶片發展的美國,自然想到了這一步。新出台的規定中,也禁止美國人員在沒有許可證的情況下支持中國晶片的開發生產。美國人員不僅包括美國公民,還包括了持有美國永久居民身份或是居住在美國的外國人,以及美國公司。

這一狠招令業界措手不及,許多中國晶片產業中擁有美國身份的高管和技術專家都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美國《華爾街日報》對多家公司的公告和官方網站的研究,在16家中國上市半導體公司工作的高級管理人員中,至少有43人是美國公民。他們很多都是在矽谷為美國晶片製造商或半導體設備公司工作多年後才轉入中國晶片行業。

其中,中國最大的晶片製造設備供應商之一中微公司的創始人兼董事長尹志堯(Gerald Yin),以及公司六位現任高管及核心研究人員都是美國公民。

《華爾街日報》還引述商業諮詢公司化險諮詢駐華盛頓特區的全球風險和情報主管查莫羅(Dane Chamorro)稱,限制中國公司接觸到美國人才相當於直接打擊中國試圖升級晶片技術鏈的核心。

查莫羅指出,由於新規要求所有美國人員都必須申請許可證,才能繼續在中國晶片開發項目中工作,對於許多中國公司的高管來說,可能會迫使他們在工作和美國身份之間做出選擇。

簡單來說,加大人才限制,相當於對中國一直以來的晶片自主化努力釜底抽薪。

長江存儲公司。(集微網)

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反應

面對嚴格的制裁,中國企業自然提出了抗議。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10月13日發佈聲明稱,這種單邊性的政策不僅會進一步損害全球半導體行業的供應鏈,還將形成一個不確定的產業氛圍,給過去幾十年全球半導體行業從業人員共同耕耘從而打造的互相信任、友好合作精神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10月20日,彭博社報道稱,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再過去一個星期中,緊急召集了國內領先半導體企業閉門開會,以評估美國這項新規所帶來的損害和因應對策。

知情人士稱,被召集的包括長江存儲和中科曙光等中國科企,並稱多數與會者認為,美國的禁令將重擊中國半導體產業,晶片自主化的雄心也難以向前推進。

知情人士還稱,長江存儲向工信部求救,示警該公司恐陷入危機,不過長江存儲當日晚間就發佈聲明稱,關於該公司參與閉門會議的報道言論不實。

英國《金融時報》週一(10月24日)報道稱,長江存儲已要求在核心技術崗位的美國員工離職。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10月8日被問及對美國這一禁令的看法時稱,這種做法阻礙國際科技交流和經貿合作,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和世界經濟恢復都會造成衝擊。

她還說,美國將科技和經貿問題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阻擋不了中國發展,只會封鎖自己,反噬自身。

美國制裁會摧毀半導體產業嗎?

針對美國的制裁新規,主流分析認為,這將重創中國的晶片產業,可能會使其倒退幾十年,甚至一蹶不振,而對其他外國企業而言,則是需要克服的「鎮痛」。

也有不少人擔心,這一制裁引發更大的國際層面衝擊。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10月18日出訪澳洲,在記者會上談到晶片問題時說,美國限制對中國的晶片供應,引發國際社會擔心中美經濟會加速脫鉤,他對此也表示擔憂。

李顯龍說,國家安全問題真實存在,但如何定義得看不同政府的判斷,拜登政府最近的行動非常嚴肅認真,相信美方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李顯龍說:「它可能會造成非常廣泛的影響,人們得留意事態如何發展,但我們確實擔心,合理的國家安全考量可能帶來進一步的後果,削弱經濟合作、相互依賴和互信,最終導致世界不穩定。」

美國瞄準中國科技領域的制裁究竟能有多大的長期影響和效果,目前仍是未知數。被逼到牆角的中國有辦法破局嗎?

《紐約時報》評論文章認為,一種方法是逃避規則,並稱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擅長繞過制裁,而且微晶片體積小,很容易走私。

文章也說,目前不清楚美國商務部負責出口管制的機構工業和安全局能在多大程度上執行新規定。

《華爾街日報》則刊載分析文章警告,曾經被美國打壓的中國光伏產業與造船業,目前都發展成了世界領先水平,而這些歷史教訓同樣適用於半導體行業。

文章說,美國的決策者應該能認識到美國實施自身產業政策會帶來哪些挑戰,同時不要妄下結論認為中國的目標已然失敗或是註定會失敗。

文章還說,無論中國的半導體行業今天遭受了何種令其顏面掃地的失敗,出於歷史教訓和戰略上的謹慎,華盛頓都仍要認真對待北京方面的野心。文章也指出,美國不可掉以輕心,低估中國經濟、政治體系以及產業戰略的實力與韌性。

內憂外患的中國半導體產業未來

事實上,哪怕在美國加大制裁前,中國半導體產業已面臨著畫大餅、企業爛尾、高管貪腐等諸多內部問題,而美國切斷中國的外援後,這些問題恐怕只會暴露的更加徹底。

中共二十大星期六(10月22日)表決通過的報告中,也強調了堅持科技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域中的核心地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指出,要實施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可以肯定的是,面對美國的制裁,中國絕對不會坐以待斃。但是,在這樣一個依靠技術而非意志力的高新科技領域,面臨如此多的內憂外患,想要鳳凰涅槃、絕處逢生,又談何容易?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