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中國式現代化|中國正在嘗試給世界另一種可能
二十大報告闡述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讓筆者眼前一亮的重要理念。二十大報告說,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依據二十大報告說法,中國式現代化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這一說法非常具有針對性,直指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尤其是西方追求現代化進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少數人的現代化、貧富兩極分化、精神虛無、高耗能、高污染、殖民掠奪和戰爭。這是非常必要的,顯示出中國現代化意欲超越西方既有歷史經驗,給人類社會另一種可能性的抱負。
畢竟,如果現代化只是少數人的現代化,造成兩極分化和現代人的精神危機,以對地球的竭澤而漁為代價,以殖民擴張為路徑,那這樣的現代化勢必缺乏正當性,更不可能長久。這也是為何哪怕在西方社會內部,同樣有許多知識人對既有現代化路徑憂心忡忡。
回到概念本身,拋開各種糾纏不清的意識形態,現代化是指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過程。這裏要明確的是,傳統和現代並非二元對立或者割裂的關係,現代更多是一種對比性稱謂,絕非人類歷史的終結點。通常意義上的現代化是指相較於過去,社會各方面變得更「令人滿意」、「有效率」,處於不斷改善進步過程中。
現代化與許多人說的西方化本是兩個根本不同的概念,只不過因為過去兩三百年裏,西方憑藉先進的科學和技術、發達的物質生產水平主導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秩序,讓西方的文化、制度、經驗、模式被意識形態化和神聖化,進而在相當程度上定義和宰制了世人對於現代化的認知,彷彿現代化便是西方化,為現代化而奮鬥似乎便是以西方為師。這也是為何近代日本要脱亞入歐,近代中國盛行全盤西化、反傳統的聲音。香港、台灣作為深受西方影響的地區,在這一點上應該深有體會。當然,西方先進的科技和有益的經驗,理當謙虛學習,取長補短,但不宜不加甄別和篩選地照搬,更不能將西方化和現代化這兩個根本不同的概念簡單畫等號。
正如俾斯麥所說,國家是時間河流上的行船。時間會檢驗一切,會證偽一切。時間會給任何驕傲自大的文明、國家或地區迎頭痛擊,會給任何謙虛學習、發奮圖強的文明、國家或地區東山再起的機會。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凡事在最終水落石出、塵埃落定之前,不宜輕下結論。
現代化便是如此,作為一個持續演進的過程,現代化要用時間來驗證。隨着二戰後世界範圍內殖民體系的解體,隨着更多西方之外的國家和地區進入現代化社會,隨着包括西方知識分子在內的許多人對於建立在資本主義基礎上的現代化的反思,事情便開始發生重要變化。
中國式現代化正是非西方國家和地區探索現代化的重要案例。中國式現代化自鴉片戰爭後中國人睜眼看世界開始發芽,毛澤東時代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建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和工業化打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宣示中國式現代化正式啟動和全面推進,鄧小平本人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命名者和開創者。他在主導思想解放、對外開放,為市場經濟鬆綁,力推以科學技術現代化為關鍵的四個現代化後,多次強調走出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他將中國式現代化定義為基於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提出小康社會的目標,主張中國分三步走到21世紀中葉建成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國共產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兩個一百年」目標,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十七大報告首提「生態文明」,並將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擴充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後來十九大報告又豐富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除此之外,習近平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就是《香港01》說的「第五個現代化」,同樣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內涵的豐富。
在此過程中,相比於西方陸續發生的2008年金融危機、2011年佔領華爾街、特朗普(Donald Trump)當選、英國脱歐、法國黃背心運動等事件及其折射出來的包括貧富懸殊在內的深層次矛盾和自由資本主義危機,當下中國雖還有各種各樣亟待解決的問題和矛盾,但無可爭辯的事實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快速崛起,超過8億人口擺脱貧困,經濟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很可能在未來數年超過美國的經濟總量,並已經引發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在這樣的背景下,自去年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以來,習近平多次談及中國式現代化。二十大報告說的中國式現代化五個特徵,即人口規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平發展,可視為對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化建設經驗乃至中國歷史傳統和文明抱負的總結。
其中,人口規模巨大是中國作為超大型國家的基本國情。共同富裕是鄧小平當年反覆強調並寫入中國共產黨黨章的社會主義本質要求,這也決定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必然不同於英美的市場經濟,必然以社會主義作為底色,以及中國對於資本的態度必然是既善加利用、積極鼓勵又予以節制、規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文明追求。和平發展既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交目標,又是對數千年熱愛和平傳統的繼承。這說明中國希望跳出修昔底德陷阱,超越「國強必霸」邏輯。所以中國政府才會以非常克制的態度應對佩洛西訪台,才會對美維持鬥而不破。
中國式現代化至少在理念層面將試圖超越工業革命以來西方主導、定義的現代化道路。德國著名哲學家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曾說過,現代並非是一個既成形態,而只是「一個未完成的規劃」。過去幾百年的人類歷史發展經驗足以說明,現代化是一項未竟的事業,人類應該繼續探索,為世界提供更多另一種可能。條條大路通羅馬,不管是西方模式還是中國經驗,最終都應該是為了各自社會變得更加美好和令人嚮往。如果說過去兩三百年年是西方在引領、主導和定義現代化進程,那麼現今世界有可能將進入中西乃至更多模式相互競爭現代化道路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