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智庫:中國如被取消「發展中國家」地位將如何?|專家有話說
當地時間21日,美國參議院以96:0全票通過一個提案——不再將中國定義為「發展中國家」。取消中國的「發展中國家」身份的提案由美國國會參議員麥克·李(Mike Lee)等人提出。麥克·李等人認為,將中國視為發展中國家,會使中國在現有的氫氟碳化物(HFCs)市場上獲得不公平的優勢,「發展中國家」的身份能讓中國繼續生產HFCs,直到本世紀40年代才開始削弱HFCs市場。
近年來,美國對中國進行了一系列經濟與貿易、科技、金融、地緣政治領域的打壓和制裁。雖然美國提出取消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早已有之,但此次美國參議院投票表決取消中國「發展中國家」身份,推動此事進入立法程序,與過去有較大的不同,因而引起了中國國內各界的高度關注。
發達國家(developed country)與發展中國家(developing country)這組體現國家發展差異的概念已經被廣泛使用,約定俗成。不過,國際上對兩類國家的劃分實際上缺乏統一的、權威的定義,也缺乏系統的量化評價指標,只有世界銀行對各類經濟體的劃分給出了明確標準。
聯合國並未建立出一套完善的系統來認證哪些國家或地區屬於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 199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創立了人類發展指數(HDI),即以「預期壽命、教育水平和生活質量」三項基礎變量,按照一定的計算方法,得出的綜合指標。其中的生活質量用實際人均GDP(購買力平價美元)來衡量。
UNDP將HDI高於0.8的國家或地區列入很高發展水平國家或地區,媒體將HDI高於0.9的國家列入極高發展水平國家或地區。不過,這些數據並不完善,一些指數值很高的國家(例如智利、阿根廷、文萊和卡塔爾等)仍被視為發展中國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聯合國經濟社會事務部按照發展水平對世界各國和地區做出了明確分類,並確定了發達國家和地區數量。
IMF將世界各國和地區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發達經濟體(Advanced Economies),一類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Emerging Market and Developing Economies)。現在IMF所確定的39個發達經濟體包括歐元區19國、另外4個歐盟成員國(捷克、丹麥、拉脫維亞、瑞典)、其他4個歐洲國家(英國、瑞士、挪威、冰島),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和波多黎各,亞洲的7個國家和地區(日本、韓國、新加坡、以色列、香港、澳門和台灣),大洋洲的澳洲和新西蘭。在上述39個發達經濟體中,2019年人均GDP最低的是拉脫維亞,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為17829美元。
聯合國經濟社會事務部所發表的《世界經濟態勢與展望》報告中,將成員分為發達經濟體(Developed Economies)、轉軌經濟體(Economies in Transition)和發展中經濟體(Developing Economies)三個種類。其中發達經濟體包括歐盟27個成員國及英國、瑞士、挪威、冰島等歐洲4國,北美的美國、加拿大,亞太地區的日本、澳洲和新西蘭,一共36個國家。在上述36個國家中,2019年人均GDP最低的是保加利亞,為9828美元。
在發達國家之外的國家和地區,都屬於發展中國家或經濟體。發達國家(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國家(發展中經濟體)除了發展水平上的差異,他們在許多全球性的發展議題中承擔的發展責任和約束存在差異。比如在全球氣候變化議題中,兩類不同國家(經濟體)承擔的碳減排責任不同;在接受國際發展組織的經濟發展援助方面,也會存在資格和標準的不同;在國際貿易領域,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因發展水平差異而適用不同的貿易規則(如關稅)。
中國是經濟規模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按照聯合國的統計,中國在2019年的人類發展指數為0.758,全球排名85位。按聯合國的標準,中國目前仍然屬於「發展中國家」。不過,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後,隨著中國在經濟和政治領域地位上升,關於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的爭議也開始出現,西方國家開始質疑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
2020年初,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就想對「發展中國家」的判定門檻進行修改,將包括中國、印度在內的25個聯合國認定的「發展中國家」自行剔除出美國的貿易優惠政策之外,也就是美國自己不認這25個國家是「發展中國家」。
中國經濟的崛起是西方提出異議的一個重要原因。 2001年加入WTO時,中國的GDP規模只有10萬億人民幣,人均GDP約1000美元;2021年,中國的GDP已達114萬億人民幣,人均GDP達12551美元。中國經濟發展的總體規模雖然不斷增大,但中國人口眾多、城鄉差異和區域差異都很大,一是按人均來衡量,很多發展指標仍很落後;二是中國在擁有許多經濟發達沿海城市的同時,還有大量西部地區貧困地區存在。
因此,中國的發展是一種極為複雜的、國內差異很大的發展,不能用人均GDP這樣的單一指標來簡單判定中國的發展階段。中國堅持發展中國家地位,一是緣於中國所處的現實發展階段和實際情況,需要為自己保留發展空間;二是在國際事務中與發達國家承擔共同的但有差別的責任。
西方國家要求取消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一個重要原因是,隨著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形勢變化,發達國家要求中國在國際上承擔更多的責任。美國參議院此次投票表決,是美國試圖將中國排除出「發展中國家」行列的最新努力。如果美國此法案獲得通過,將強制立法要求美國向聯合國和國際組織提議,全面取消中國憑藉「發展中國家」獲得的優勢和特殊待遇。
很顯然,如果被取消「發展中國家」地位,中國將被迫升級進入「發達國家」行列,這對中國和中國企業的未來發展環境將會產生影響。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認為,中國可能受到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如下領域:
(1)世界銀行(或亞開行)低息/無息貸款。將減少或取消對中國的貸款。 (2)不對等貿易關稅。取消部分對發展中國家的關稅優惠。 (3)部分領域的貿易保護。發展中國家擁有部分領域的貿易保護將被取消。 (4)市場准入制度。發展中國家享有的部分市場准入限制將被取消。 (5)接收技術援助。將不再享受面向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援助。 (6)全球氣候變化下的碳減排責任。發展中國家在碳減排的規模、時限上與發達國家有差異,取消差異就是提高標準。 (7)環境保護領域的相關責任。中國的責任和標準可能提升。 (8)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責任。相關責任可能會增強。
上述幾個方面,都是中國被取消發展中國家地位後的潛在影響。要指出的是,這些影響如果發生,不只體現在國家層面,還會影響到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經濟活動。比如,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中國能源企業的海外投資與經營、中國貿易類企業的外貿活動等等,都可能受到「發展中國家」地位變化的影響。
同樣要指出的是,雖然美國參議院現在通過了表決,但這只是表明了美國政客們的一種態度,離中國真正被取消發展中國家地位還相差很遠。一方面,美國國內需要對此「統一意見」;另一方面,還需要獲得各種國際組織的認可並同意。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還有很大的空間去據理力爭。最重要的是,中國的現實國情的確很難談得上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參議院選擇此事進行表決,實際上是製造出了一個對中國「找茬」的話題,但這個話題可能被其他西方國家效仿、跟風。如果未來歐洲國家對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發難,提出類似美國的要求,將毫不奇怪。在美歐對中國的地緣政治博弈中,非議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已經成為更廣泛的地緣政治博弈的一部分。
如果中國當前的發展軌跡不被打斷、能繼續維持穩定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中國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向發達國家邁進,將是大概率事件。中國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到2035年人均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如果中國能實現穩定增長,儘早實現這一關鍵的經濟目標,那時候,中國將會離開「發展中國家」行列。因此,中國一方面要在「發展中國家」框架下謀求穩定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要為未來離開「發展中國家」逐步做好準備。
最終分析結論:
美國參議院表決通過了推動取消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的提案,是美國對中國廣泛的地緣政治博弈的一部分。如果此提案獲得成功,其直接影響是取消中國在氣候變化、環境保護、關稅優惠、市場准入等領域的優惠與保護措施,更深的影響是提高中國發展的成本門檻,並承擔更多的全球事務責任。
這種影響將從國家層面蔓延至企業層面。此事暫時不會成功,而且中國成為發達國家的前途漫長,但中國仍需為被迫脫離「發展中國家」行列做好準備。
本文獲得安邦集團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授權,以上為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