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中國進步的文明底線 才是張學友事件最要害之處
若不是親眼見證,真的很難想象,在21世紀的今天,香港歌星張學友一段樸素的祝願語視頻,竟因為未提及「祖國」,用了「香港加油」作為結尾,遭到不少內地網民的批評和指責,釀成輿論風波,進而迫使央視刪掉視頻,張學友發聲明回應。
事情起源於張學友給央視錄了一段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的視頻。張學友在視頻中說:「香港這25年經歷了很多,高高低低、起起伏伏,但因為我是和這個城市一起成長的,我從這裏出生,從這裏長大,我仍然相信這個城市,仍然希望這個城市會變成一個比以前更加好的城市,香港加油。」多麼樸素、簡單而又充滿祝福的一段話,卻在不少內地網民眼裏,張學友因為未提及「祖國」,所以是「不愛國」,因為「香港加油」曾在2019年香港修例風波期間被廣泛使用,所以有錯。
這樣的邏輯,實在滑稽可笑。先來看一些網民指責的第一個地方,張學友的祝願語未提及「祖國」,證明他「不愛國」。其一,一個人愛不愛國,什麼時候淪為比誰的聲音大,庸俗化為整日把愛國兩個字掛在嘴裏?所謂聽其言,觀其行,評判一個人,既要看他說了什麼,更要看他做了什麼,尤其要警惕那種將愛國主義當作商品、庇護所、擋箭牌的人。在香港社會的普遍認知裏,張學友一直被視為愛國愛港的明星。若連張學友這樣的人都被視為不愛國,那誰才算愛國?誰還敢愛國?
其二,香港已經回歸25年,早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在張學友的視頻語境裏,他對香港的信心和祝福便是對中國的信心和祝福。這也是「一國兩制」的包容所在。香港和內地在近代100多年的中國歷史進程中有着非常不同的遭遇和命運,各自形成不同的觀念、認知、生活方式。過去25年以來,香港人心回歸問題一直是擺在中國面前的一個重大挑戰。古人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一國兩制」在某種程度上說便是文德,並確實贏得了香港社會的人心,讓他們支持香港回歸。但人心回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目前尚未全部完成,尚有待中國持續修文德,繼續展現「一國兩制」的包容性。怎麼早日讓更多香港人心向國家,顯然不是將張學友之類的港人推到對立面,寒了他們的心,那樣只會讓陸港兩地漸行漸遠。
其三,對於一個文明社會的文明人來說,應懂得尊重他人言論表達和人生選擇的自由,向「讚美不積極便是錯」的偏狹思維說不。一個人只要不觸犯法律和道德的底線,不侵害他人正當權益,便有說什麼、做什麼的自由。只有這樣,作為個體才能發掘潛力,活出自我,作為社會才能讓所有人人盡其才,產生最大的創造力。反之,一個動輒得咎,「讚美不積極便是錯」的社會是沒有前途和希望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進步和發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便是因為不斷和那種上綱上線、非此即彼的極端思維和誅心之論說不,不斷鼓勵更多的人追求自己的人生夢想。
再來看一些網民指責的第二個地方,「香港加油」曾在2019年修例風波中被人用過,所以不能再用。這樣的邏輯真是讓人無語和震驚。一個社會的常用語只有那麼多,若僅僅因為其中某一句話被不同陣營或立場的人用過,別人再去使用便是過錯,那包括那些指責張學友的人在內,誰能保證自己說的話曾經未被不同陣營或立場的人用過?以後誰還敢正常說話?語言乃天下公器,是為了便於人和人之間的溝通,若僅因某句話被不同陣營或立場的人用過便有原罪,或者成為某種禁忌,豈非畫地為牢,滑天下之大稽?不要忘記老子說過,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一言以蔽之,那些攻擊張學友的網民,他們的思維邏輯已被上綱上線的極端思維和誅心之論矇蔽,他們充滿戾氣,太容易怒從心起,對他人口誅筆伐,與辜鴻銘說的中國人的温良相差甚遠。他們通過今次張學友祝福視頻風波完美闡釋了什麼叫莫須有、誅心之論。也許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未必如此,也許他們是真心愛國(只不過是一種狹隘、極端的愛國形式),但他們是否明白,若中國真變成他們所想的那樣,那還有希望嗎?豈不把天下有識之士、温良之人都嚇跑了?如果他們真心希望中國好,若他們心智尚未被遮蔽,那不妨反躬自省,理智地愛國,温良地待人。
人和人之間本應該多些理解和善意,縱使有分歧和矛盾,應該懂得和而不同的智慧,學會以文明的方式來相處,那種動輒區分敵我,以「雞蛋裏挑骨頭」的方式來將排斥、攻擊本可團結的人,只會自我孤立,讓「親者痛,仇者快」。張學友祝福視頻風波在近些年來的內地社會並非個例,已經有許多起類似的事件。每次這樣事件的發生都在警示內地社會,要多些包容和理解,少些戾氣和偏狹,不能再被上綱上線的極端思維和誅心之論拖累,要努力建構一種寬鬆、平和、多元、尊重他人言論表達的社會氛圍。因為這是守護過去數十年中國發展和進步的文明底線,是確保所有人能活出自我和人盡其才的基礎。
像央視作為國家高級別的公共媒體,本應自信、勇敢地向極端思維、網絡暴力、民粹說不,卻不料今次竟然在輿情壓力下刪除視頻,實在不妥。任何時候,中國社會都不應忘記過往歷史經驗教訓:不可讓民粹民族主義裹挾中國,不能讓極端狹隘思維、誅心之論撕裂中國。畢竟,沒有人希望生活在整日提心吊膽的環境下,沒有人不向往自由自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