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愛淩是體育明星 不要把她裝到中美對抗的袋子裏拳打腳踢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谷愛淩將擔任美國申辦2030年或2034年鹽湖城冬奧會大使的新聞在互聯網上又引起了漣漪,就像北京冬奧會期間圍繞她國籍的爭論一樣,輿論場又撕裂為兩種聲音,甚至演變為中美對抗關係下作為個體的運動員是否必須服從於民族主義設定的政治性話題。

一種認為認為谷愛淩擔任鹽湖城申奧大使並不奇怪,類似有國際知名度的外籍運動員擔任某個國家的申奧大使有過很多先例,比如中國運動員申雪/趙宏博曾擔任韓國平昌申奧大使,美籍華裔網球運動員張德培擔任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申奧大使等,谷愛淩此舉不僅有前例可循,而且她作為一個極具商業價值的體育明星,也是完全合理之舉。

谷愛凌出席「TIME100」峰會時透露,自己將擔任美國申辦2030年鹽湖城冬奧會的申奧大使。(Instagram@eileen_gu_)

一種則認為,谷愛玲是個典型的「精緻利己主義者」,商業利益主導了她的體育行為,她的價值判斷裏沒有國家與民族利益,而是帶有極強的投機主義色彩,她之前為了商業利益背叛美國加入中國國籍,現在也是同樣的邏輯。該觀點認為,她擔任美國鹽湖城冬奧會申奧大使,構成了北京冬奧會後的另一次背叛,傷害了中國支持者的感情。

這兩種聲音在中美輿論場都不罕見,美媒在報道時還特別突顯了「中國的(China's)谷愛淩」身份設定,認為「一位傑出的中國人物為美國事務提供説明」「可能會損害谷愛淩在中國的受歡迎程度」。美媒與一些個人在評論此事時迫不及待地將它描述成一個帶有極強意識形態與社會情緒色彩的政治性話題,用以證明他們這幾年在報道中國議題時抽象出來的所謂「極端民族主義」、「狹隘」、「撕裂」等標籤。

谷愛凌人氣急升。(Getty Images)

中國傳媒在報道時也不遺餘力地將美國描繪成一個心態險惡扭曲的存在,認為美媒報道是「試圖在中國輿論場帶節奏,以服務他們不便明說的真實意圖」。

中國民族主義色彩濃厚的《環球時報》在一篇題為《警惕有人藉「谷愛淩當美國申奧大使」帶節奏》社評中,還翻出了之前北京冬奧會期間的舊帳,稱「谷愛淩代表中國隊出戰冬奧會,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格外刺激了美國一些人脆弱的自尊心,讓美國許多傳媒和政客惱羞成怒,甚至失態」,認為「這既是美國國內政治狹隘、社會嚴重撕裂、對少數族裔不信任等心態的自我投射,還更有一種將中國輿論節奏向『極端民族主義』引導和刻畫的內在願望。」

我們認為這種將谷愛淩議題政治意識形態化的行為,不管是來自中美官方還是傳媒和互聯網,都是很狹隘、很愚蠢的極端行為。狹隘在於,他們沒有認識到體育一定是用來團結人類的,而不是分化人類的,谷愛淩和她所擅長的冰雪體育運動完全是可以同時被中美兩國與人民接受的東西,她所代表的體育精神不僅可以激勵中美兩國青少年,有利於在中美推動普及冰雪體育,而且她本身就是中美體育交流的最好代表;愚蠢在於,在中美政治對抗的大背景下,她本來可以成為中美交流的一座具體化的橋樑,有利於彌合中美兩國在政治與民間層面的分歧與對抗,結果因為輿論場這些狹隘認知,不僅未能發揮這些建設性作用,反而又推高了中美之間的對峙情緒。

+1

而且,即便是從對抗、競爭的角度,中美也可以分別把她形塑為自身體育成績與社會吸引力的象徵,結果這些過於狹隘民族主義的拉扯,卻愚蠢地暴露出了各自政治文化中最醜陋的一面。

谷愛淩是個體育明星,從她個人的本意來說,她可能完全不想陷入政治漩渦承載這樣的政治重負,但是,正是現實中這些狹隘而愚蠢的認知,將她裝進了中美政治對抗的口袋裏,逼得她要在這個夾縫中尋求生存。在之前北京冬奧會期間,面對外界的種種質疑,她就表示自己「只是一個18歲的女孩,我只希望享受自己的生活。如果有人不相信我的出發點是這樣的,那麼只能說明他們沒有一樣的切身感受,因為我們的世界是不同的。如果有人因此不相信或者不喜歡我,那麼這是他們的損失。」這次擔任鹽湖城冬奧會申奧大使後,她又再次針對傳媒質疑發聲,認為「這是全球化的一個絕佳佐證」,「我們可以通過體育運動、冰雪運動去連接彼此」。

讓一個與政治無涉、而且讓我們享受到了體育之美的18歲女孩如此掙扎,逼著她一定要在政治上站隊表態,實在是一種強加於人的霸道,什麼時候,中美的那些「噴子」們才能有這樣的格局與視野,能以建設性態度利用好谷愛淩這個橋樑來「連接彼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