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狼外交是拒絕討好還是搬石砸腳?中西雞同鴨講|京港青年有話說
《香港01》「京港青年有話說」系列,以在北京求學的香港與內地青年視角,向讀者分享他們在內地生活的見聞和感受,以及他們的觀察和思考。本文作者是在北京某大學就讀的學生。
在網絡百科上,「戰狼外交」一般被定義成「是一種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強硬外交政策的稱呼」,彭博社的國防政策和情報記者馬丁(Peter Martin)更特意為「戰狼外交」出了一本專著——《中國民軍:戰狼外交的形成》(China’s Civilian Army: The Making of Wolf Warrior Diplomacy),那麼中國與西方是怎麼看待「戰狼外交」的呢?
中國語境下 不「戰狼」就是「跪舔」
中國外交官普遍認為「戰狼外交」在本質上其實更具強調中國不能再被外國欺負的「防禦性」,而非中國主動欺負別人的「進攻性」。追本溯源,也有具體的歷史因素去促使他們對外強硬,畢竟他們曾經歷過自1840年以來都被外國列強欺壓的「百年屈辱」,因此普遍對這個「戰狼」標籤不滿,覺得這是一個抹黑中國的「話語陷阱」。
另一方面,中國人民也覺得西方老瞧不起中國,某些中國外交官還好聲好氣地跟外國人交流,於是就給他們眼中軟弱的中國外交官寄鈣片,沒錯是真的鈣片。也因此在中國的語境下,外交官如果不執行「戰狼外交」,反而投外國觀眾所好的話呢,似乎是一種「討好型人格」,更是淪為「跪舔外交」,聽起來就跟滿清沒什麼分別了。
西方視角:中國外交是「瘋子」
可在西方外交官眼中,「戰狼外交」有了另外一種解釋,突出作繭自縛甚至是搬石砸腳的一面,畢竟著名義大利外交官Daniele Varè說過外交是一種「讓別人為所欲為的藝術」,用美國資深外交官Chas Freeman的大白話說就是要用外交來塑造外國聽眾的想法和行動,讓他們作出符合自己國家利益的選擇。結果西方觀眾打開新聞就看到中國外交官在2018年巴布亞紐幾內亞APEC峰會上有所不滿就硬闖巴新外長辦公室,發言人趙立堅還搞新冠病毒來自美國的「陰謀論」,他們直觀感受就是「這很戰狼!」
當然,在中國網民看到西方的指控後,一般就會開始提及,美國聲稱的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實際上是洗衣粉,或者反批美國將新冠病毒稱作「武漢病毒」也是「陰謀論」等等,接下來就是中西網民之間的相互謾駡了。
馬丁:中國外交訓練強調「鬥爭」 非西方理想中「紳士」
在上述中西「戰狼外交」論戰中,馬丁在研究了中國外交史後更進一步地討論中西外交體制的不同,表示中國外交的特色除「戰狼外交」以外還有3種,分別是「平民軍隊」、「影子外交」和「魅力攻勢」。
具體來說,書中指的「平民軍隊」認為,周恩來一開始採用的外交官大多都是聽黨話的「將軍大使」,他們也都習慣了軍隊的紀律與上下級服從關係。也因此,中國外交部一直以來都不鼓勵中國外交官突出個人特色和進行任何形式的臨場發揮,他們希望通過外交上的鬥爭來一雪「百年屈辱」,讓中國吐氣揚眉。這種強調鬥爭以及相對死板的外交方式往往也會招致外國人的抗議與不滿。
筆者其實也閱讀過François de Callières寫的On the Manner of Negotiating with Princes等西方外交經典,它們也認同忠誠、服從、守紀律等美德也是西方國家對自己外交官的要求,因此筆者認為「平民軍隊」在這些方面更多的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在西方外交經典中理想的外交官形象應該是彬彬有禮、大方得體的紳士淑女,而非義正言辭的「平民軍隊」或者「戰狼外交官」,所以特別容易引起認知上的不對稱。
中國外交「暖動作」靠排演?中方視角:展示最好一面
書中「影子外交」是指,中國政府及其外交部在對外交往中,側重於呈現中國好的一面。例如中國在舉辦國際會議之前往往會暗中關停大量的工廠以改善空氣品質、在北京舉辦奧運會之前曾提前遷移大量工廠與居民以改善北京的國際形象、外國記者Edgar Parks Snow在延安的經歷等,都成功向外國展示最亮眼的中國,藉此優化中國的國際形象。
馬丁稱,中國特別重視針對親華外國友人進行「影子外交」,例如Edgar Parks Snow在抵達延安時就有幸接受國際政治家一般的外交待遇,有權經常會見中共的高層;又好比當初大力促進中美關係正常化的Henry Alfred Kissinger至今依然是中國的貴賓,並經常前往中國出席重大活動。
但若換一個角度看,由於中國之前很窮而且積弱,飽受外國列強欺壓,若有朋自遠方來,自然希望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給他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個中國家庭在接待賓客時,無論平時是否節儉,一般都會拿出比較好的酒菜,一個黨與一個國家其實也差不多的心態。誠如張藝謀在闡釋北京冬奧會理念時所表述般,在2008年夏季奧運會時,中國人告訴世界「我們是誰」、「我們有什麼」,到了2022年的冬奧會,其實辦得更樸素、也更簡約了。因為現在中國不窮了,也積累了一定的自信,所以反而不用太過刻意地告訴客人們自己擁有什麼了,倒是能更著力於告訴世界,中國可以給世界貢獻什麼了。
書中的「魅力攻勢」,是指中共領導人以及中國的高級外交官通過極有魅力的個性爭取其他國家支持的做法,馬丁使用該詞的語境是相對正面的。例如他認為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倡國家之間的平等與和平共處,而且小國與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前往中國後也能夠享受在其他國家享受不了的高貴待遇,使新中國成功與許多國家建立外交關係,馬丁因此高度肯定了萬隆會議是中國外交歷史上的成功。同時,馬丁指出中方在發動「魅力攻勢」時會結合提供實際利益的策略,因此與「影子外交」相輔相成。
中國外交官私下溫文爾雅 「戰狼」只是聽命行事?
馬丁在書中多次誇讚中國的外交官其實非常優秀,有國際視野,往往擁有喬治城大學或倫敦經濟學院等名校的高級學位,精通捷克語、巴哈薩語等各種外語,並願意將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到研究他們所派駐的國家中,本身也常關心中國的國際聲譽。在個人層面上,大部分中國外交官其實溫文爾雅的、老練有趣的紳士淑女。但他們在外交場合卻化身為「戰狼」,終究還是不同階段的政治需要。與此同時,在馬丁眼中,中國外交似乎成為了一種「內交」,服務的物件是中共高層及中國人民。也因此,將西方外交標準套用在中國外交官身上毫無意義。前外交部部長李肇星曾在2005年向美國國務卿Condoleezza Rice表達表示中國外交部要比美國國務院的壓力大得多,一方面是因為美國人只有3億人而中國有13億人,另一方面更是由於中國人普遍認為中國外長對美國太客氣,馬丁也相信這誠非虛言。
這就是為什麼馬丁表示「戰狼外交」的本質還是「平民軍隊」,並堅信這支軍隊會繼續「不多也不少地執行命令」,用西方的話來說就是Michel Foucault所描述的「繞過理解的自動反應」,用中國的話來說就是用毛、周口中的「秩序從來不需要被解釋」。馬丁總結前中國外交部部長周恩來、錢其琛、戴秉國等之所以在中國外交上取得成就,是因為他們能在堅持黨的路線與「平民軍隊」的框架之餘,成功設法找到一種方法使他們的演講極具個人特色,並因此為外國同行所接受,是外交上的大智慧。
這麼看來,中西方就「戰狼外交」相互謾駡本就是雞同鴨講,既合理也不合理。
編按:本文標題及副標題為編輯所加,原題為《中西方看待「戰狼外交」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