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上海|內媒宣布復商喜訊 民眾則在「潤出去」

撰文:林犀
出版:更新:

5月18日,「上海快遞已恢復至日均百萬單」登上微博熱搜。底下的熱門評論並不買單:「我的快遞還發不了貨」、「昨天終於收到3月底買的包裹,高興到哭」、「好多區收不到,天天放這種新聞氣死人」。

在此之前,「上海的煙火氣正在回來」、「上海推進復商復市」、「上海實現社會面清零」等接連上了熱搜,內地媒體爭相報導,一片熱烈。但幾乎每家媒體都開了「精選評論」(被公開的評論都經過挑選),微博上的熱門評論與公眾號上的文章大多持相反意見。

甚至在上海宣傳「社會面清零」的這幾天,「離滬大潮」、「潤(run)出上海」的評論和文章在社交媒體上反映熱烈。

政府撒謊了嗎?綜合當前網上新聞、輿論及身邊案例來看,部分主要產業(如部分科技業工廠)已經復工,而總體快遞運送數量也在上升。部分疫情輕微地區給予民眾「外出證」——按照所在地區居委會不同,會有不同配置。比如有些小區是分單雙日出行,有些則是限制人民外出時間(如一天只能外出3個小時,且必須在幾點至幾點出行)。這樣的策略會被嘲笑像管坐牢的犯人,但是「部分地區」確實比過往更「生活氣」。

但為什麼只要內地媒體發布「上海復工復產」等正面新聞都會被嘲諷?這得先回過頭來,看一下兩年多前的武漢。

上海宣傳社會面清零的這幾天,「離滬潮」成為熱門詞。(澎湃新聞)

武漢和上海的兩種「正能量」

2020年4月8日,武漢市解除離開武漢的交通管控措施。從2020年1月23日至4月8日,封城總共76天。

從各方支援、武漢火速建立方艙醫院,到疫情緩解,中國大陸摸索出了自己的防疫道路。2020年3月,眾多病患從方艙醫院出院,各地人民都鬆了一口氣,認為疫情終於有轉機,證明政府可以控制住病毒傳播。中國國家衛健委表示,武漢這場仗,打贏了。

2020年3月到4月,內地媒體不斷宣傳「武漢逐步恢復煙火氣」、「歡迎大家再到武漢玩」,對於這種正能量宣傳民間也給予非常正面的回應。

那時新冠病毒的毒性是最嚴重的時候,不論是政府、醫學界還是大眾,普遍對病毒缺乏認知,民眾更未接種新冠疫苗。所以當時整個社會都認為需要齊心協力、用一切手段防止疫情。

時至今日,一方面,許多社會大眾對變異病毒有基本認識,對層層加碼的防疫手段不滿,畢竟這兩年多常常有人因為防疫回不了老家。一方面,動態清零對經濟的衝擊也日漸明顯。

與此同時,除了中國大陸以外的地區已經經歷了一輪放開後的陣痛,生活回歸正常。民意開始對防疫模式產生辯論:生活什麼時候可以繼續過?什麼時候就業和經濟情況會恢復到2019年的情況?如果疫情再持續難不成要一直這樣折騰10年嗎?

在這樣的情況下逐步恢復的上海,自然少了武漢當時悲壯的味道。加上此次防疫亂象太多,民間剩下「病毒和錢包哪一個會先被清零」的一片爭執。嘲諷與質疑的背後,是民意對整個防疫模式的分裂——這種分裂,也造成此次「官方正能量,民間正在潤」的現象。

官方正能量,民間正在「潤」

潤(潤的拼音就是run),這個字作為此次上海疫情中爆火的網路熱詞,就算是以諷刺為主,真正「潤」的不多,仍可反映一定程度的社會情緒。

在兩個月的「大上海保衛戰」中,可以看到民眾拿不到物資,可以看到有民眾收到壞掉的肉,可以看到民眾難以就醫。然而就算是上海本地的媒體,或是限制評論,或是隻有發布「民眾反映買菜難,政府表示已解決」這類樣板新聞。

官熱民冷的「正能量宣傳」,主要的原因是「新聞上的生活」與現實的生活脱鈎。這種官方報道與民間脱鈎,更導致民間對防疫模式的爭論越來越尖鋭——只要抱怨防疫手段過於嚴格的,就很容易被打上「支持西方」的政治標籤;而說支持動態清零者,也容易被視為民族主義的小粉紅。

人們都明白中國大陸因為各地廣大差距,防疫模式更為困難,政治與科學如何共同取得最好成果?這個只有仰賴政府和醫學專家最後的方案。然而如今官方與民間兩種温度,在這其中,政府官員需要反省,而內地媒體作為宣傳與疏導民意俱備的工具,何嘗不需要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