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中國輿論熱點 看「信心比黃金重要」正從想像走向現實
過去一段時間,有幾起熱點事件,看似彼此無直接關聯,但都在以某種直接有力的方式解釋着一個老生常談的命題:對今天的中國來說,信心為什麼比黃金更重要?
第一起事件是北京疫情初期的搶購物資潮。4月24日北京爆發新一輪疫情伊始,北京民眾很快開始囤貨與搶購物資,以至一度出現不少商超貨架空空、網店騎手無法配送的緊張局面,各大商超不得不採取臨時延長營業時間的舉措,以緩解物資搶購潮。雖然北京市商務局副局長在4月2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已經明確告訴人們「目前全市生活必需品市場貨源供應充足,交易正常」,但因有上海的前車之鑑,北京民眾仍選擇有備無患,物資供應充足是可信的,但能不能及時配送到民眾手中,則是未知數。
第二起事件是「馬某某事件」。5月3日,中國官媒發布一則短消息,引發資本市場劇烈震動,社會層面亦因之展開「全民競猜」。該消息稱,杭州市國家安全局4月25日依法對勾結境外反華敵對勢力,涉嫌從事煽動分裂國家、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等危害國家安全活動的馬某採取刑事強制措施。消息一出,輿論鎖定兩大關鍵詞——杭州、馬某,紛紛猜測這裏的「馬某」即是過去兩年時間裏負面新聞纏身的馬雲。雖然官方很快將「馬某」修正為「馬某某」,並對「馬某某」真實身份進行了說明,但此一「來去匆匆」的事件,卻將資本市場的不安全感暴露無遺。
第三起事件是五四青年節之際官方與民間的温差。剛剛過去的五四青年節,既是五四運動103周年,也是中國共青團成立100周年。依循往年慣例,在五四青年節前後,中國官方媒體紛紛發文,寄望青年奮勇拼搏,「敢於出圈」,「挑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任」,作為舖墊,中國國務院新聞辦4月21日發布了《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這也是中國首次專門就青年群體發布白皮書。雖然官方不僅承諾政府高度重視解決青年「躺平」及「佛系」現象反映出的深層次問題,白皮書亦表示這些都是極少數現象,不懈奮鬥的是大多數,但在民間和網絡上,輿論卻近乎一致地「集體躺平」,悲觀的情緒持續蔓延。反倒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與B站合作推出的「不被大風吹倒」,獲得人們紛紛轉發與點贊。
以上三起事件,雖然很快過去,但背後反映出的問題不容低估,因為都關涉人們的預期和信心——北京搶購潮是人們對疫情爆發後政府治理能力的不信任,「馬某某」事件是資本市場對中國持續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恐慌與擔憂,青年的認知温差則是官民之間對未來預期不同的必然結果。
如果說此輪疫情爆發前,人們對「信心比黃金更重要」還沒有切實感受,畢竟中國雖然最早爆發疫情,卻很快穩控疫情,併成為2020年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而且在中共百年和其他國家疫情亂象的加持下,中國民眾對國家、對執政黨的自信一度達到空前高度,習近平亦明確表示今天的中國青年是平視世界的一代。到了今天,隨着疫情進入下半場,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紛紛「與病毒共存」之後,仍在不惜一切代價「動態清零」的中國,不得不面臨嚴峻的經濟民生壓力,以及由此而起的民怒、民怨,再加上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受疫情衝擊無力為繼乃至關門歇業,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面臨新的超預期挑戰,「信心比黃金重要」正在從想象走向現實。
面對這樣的現實,中國官方也在不斷釋放信號,以穩預期、穩信心。比如4月2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審議《國家「十四五」期間人才發展規劃》;當天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依法規範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進行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重申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強調發揮資本作為重要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更早之前的4月2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主題是穩就業和穩經濟,會議決定「加大穩崗促就業政策力度,保持就業穩定和經濟平穩運行」;4月26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強調「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會議提出,要引導好市場預期,講清楚政策導向和原則,穩定市場信心。
「穩」字當頭,最大的穩是穩預期、穩信心,這也是「三要」(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必要前提。因為預期不穩、信心不穩,所以雖然高層不斷釋放信號,具體承擔着經濟壓力、失業壓力的民眾,依然憂心忡忡。對執政者來說,面對百年不遇的疫情衝擊和烏克蘭危機帶來的更多不確定性,必然是算大帳、算總體帳的思維,但對普羅大眾來說,只能算小賬、算具體賬,如何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在現實層面做到「既要、又要、還要」,對中共來說,不啻為當前最大的考驗與挑戰。
與動態平衡同步進行的,是疫情本身的動態變化。從疫情爆發至今已經第三個年頭,誰也無法知曉疫情最終會如何結束,就像今天人們沒有想到作為前期防疫「模範生」的中國會遭遇巨大輿論攻訐和挑戰一樣。風物長宜放眼量,中國當前固然處於艱難的時刻,人們也有切實的理由對未來充滿憂慮,但至少,中國民眾自疫情爆發以來展示的韌性和智慧,依然能給予我們部分信心,這既內含於中華民族的固有文化和文明,亦是中國從積貧積弱一路走來的最大支撐。對中共來說,要想真正給民眾以信心,不妨先對民眾的韌性和智慧以信心,以此作為前提,來進一步優化防疫政策,進而逐步走出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