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疫情爆發將迎「驗陽時代」 上海卻成政治人物卸責替罪羊?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台灣新冠(COVID-19)疫情單日確診人數在5月3日首度超過2萬例,基隆市長林右昌預估5月6日全台本土單日確診恐達6萬例,台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對此表示「這個日子很快就到了,我想差不多這個數目」。

醫師沈政男則估算,台灣疫情高峰可能出現在5月16日,屆時單日新增確診將達30萬例。台灣政府至今未言明清零或共存路線,僅發明新名詞「新台灣模式」帶過,指揮官又呼籲民眾「自主應變」,Omicron病毒快速威脅下的「驗陽時代」即將來臨。

醫院急診人滿為患、救護車鳴笛聲此起彼落、搶購快篩試劑大排長龍、確診民眾不知所措,夾雜着正在蔓延的恐慌心理,這些現象已成近日台灣社會生活的「新常態」。然而,台灣面對疫情急速爆發的應對策略究竟是什麼?

蔡英文曾於4月26日表態台灣疫情還未達高峰,要民眾「病毒越近,我們就要越冷靜」,並稱政府面對疫情變化都有充分掌握、做好準備。台行政院長蘇貞昌則在4月上旬喊話「台灣防疫世界第一」,宣稱要走向防疫與經濟並行的「新台灣模式」。身肩防疫指揮重任的陳時中,以老神在在姿態要人民「自主應變」。如今看到的各種亂象,說明台灣民眾只能在擺盪於開放與管控的矛盾心態中莫衷一是。

台灣新冠疫情升温,基隆市長林右昌(圖)表示,預計5月6日基隆單日確診數達1,800至2,000人左右,全台則約6萬至7萬人,強調未來確診數只會不斷上升。陳時中對此回應,時間快到,馬上就會知道,差不多也是這個數目。(資料圖片)

痛失親人

4月底新北市一名6個月大的女嬰突然發高燒、翻白眼,家長連忙送至醫院掛急診,卻只能在户外診療區等待一個多小時,結果病況急劇惡化,經急救後仍宣告不治。女嬰父親痛訴,「血都還沒抽到,人就死掉了,我怎麼可能不痛?一個小孩就這樣走了。」

在此之前,基隆一名61歲婦人因身體不適到診所快速檢測呈陽性,欲通報衛生局但電話打不通,持續發燒送醫被要求領藥回家觀察,詢問醫院得知確診後到院打點滴再次返家休息,最後不幸於家中病逝,又因沒有確診證明,致使火化程序一度受阻。該女同居人對此痛斥「實在沒有天理」,女兒則回憶當初安撫母親「這只是比較嚴重的感冒,只要多喝水、多休息就會康復」,「我後來想想自己怎麼那麼天真,這邊想告訴大家,真的不要掉以輕心」。

台灣快篩陽性民眾湧入急診,導致急診醫護無法維持醫療品質,醫護人員淹沒在快篩陽病患中,甚至造成有重症病患無人醫治而死亡。圖為台灣醫院急診現況。(Facebook@蘇一峰)

醫療緊繃

以上兩個案例引起台灣社會普遍關注,體現醫療量能在疫情快速惡化下恐已處於緊繃邊緣。面對連日超過萬例以上暴增病例,台北地區有第一線醫療人員疾呼,台北、新北、基隆、桃園的衛生單位與醫院感控單位「已全線癱瘓」,若當局不立即改善「必將爆炸」。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工會在5月2日深夜發出急診護理師的「沉痛呼籲」,指蜂擁而至的快篩陽性病人塞爆急診,導致重症病人已「無人可醫」,緊急醫療系統崩盤,「請政府重視醫護人力不足問題」。台北市衛生局長黃世傑5月3日在台北市議會應詢時也坦言,衛生局系統已癱掉、醫療體系無法負荷。

為了解決確診爆增後個案接觸者的隔離問題,台灣指揮中心在4月26日推出「居家隔離3+4」新制,即3天隔離+4天自主防疫,結果反而造成基層大亂。最常出現的情況,是民眾通報接觸確診者並隨即在家進行隔離,等到隔離期滿、甚至不適症狀都已緩解,卻還未收到隔離通知單,對求診與生活工作都帶來極大困擾,同時體現官方系統嚴重滯後的問題。

民怨積累

此外,有台灣大學確診學生在網路抱怨,自己被安置在宿舍會議室隔離,沒有衛浴設備可以洗澡,還要忍受蟑螂四處亂竄;其後又有同校學生揭露,校方在室內搭起帳篷作為個人隔離空間。學生嘲諷,從會議室升級到帳篷可睡,「怎麼隔離措施搞得像是什麼人類進化史」、「終於進入石器時代了嗎」、「很有末日求生的感覺」,並直言「這樣就算確診也不會想通報了吧」。台大校方則回應,的確遇到安置的難題,已積極洽商及安排安置地點予境外生與離島生等。

台大案例所折射出來的,一是除了醫療人力之外,基層第一線行政人員與衛政人員也陷入不足,二是境外與離島人士的收治接下來可能亦將面臨難題,學校只是縮影。因此可以看到,確診者或接觸者在家中孤立無援,而地方政府行政人力疲於奔命,包括各單位公務人員被調往支援疫情相關的衛政工作,中央與地方首長還為了具體居隔人數唇槍舌戰,不滿情緒正在醫療、基層、民眾等多方面大量積累。

自求多福

至於台灣民眾要如何按照官員指示「自主應變」?首先是前有兒童疫苗之爭,現在則有快篩之亂,政府宣稱成立「快篩國家隊」、保證數量足夠,但藥局和民眾實際看到的,卻是市場貨源一夕被徵收,政府發放的公費快篩不僅遠低於民眾需求數量,且價格亦受到非議,只能像疫情初期口罩不足時,要民眾把快篩留給有需要的人。近日又爆出唾液快篩進口爭議,台衛福部原表示沒有人來申請,可兩天後快速核准高端疫苗總經理所陳燦堅所成立的「福又達生技公司」進口家用唾液快篩,被質疑「民進黨把國家資源當作提款機」。

其次,家中有學子的家長更是雪上加霜,台灣停課政策「滾動式修正」在教學現場造成混亂,陷入停課又復課的「無限輪迴」。有家長無奈大嘆「真的都不知道現在到底要怎了生活了」,引起其他家長共鳴。

再者,台灣民眾面對「驗陽」之後的自處,問題也正在快速浮現。例如一位快篩陽性的民眾在媒體寫下「日記」,詳述了自己按政府公布的官方資訊,前往建議院所發現白忙一場,經過兩小時才在台北市設立的「關懷專線」得到線索,到院後又面臨程序混亂、人潮滿滿的景況。她除了對忙翻的醫護人員湧起敬意之外,也感嘆官方提供的查詢系統反而讓民眾因查不到所需而更加驚慌失措。甚至還傳出醫界現況,指許多基層診所遇到民眾求診卻不快篩也不通報,台媒評論社會上出現「不篩就不會確診,省得麻煩」的心態,突顯了大家無所適從、痛苦不堪的現狀。

台灣疫情指揮官陳時中4月27日指出,中國防疫數字很漂亮,但「未來可能餓死比病死的人多」。圖為4月19日,上海市閔行區,抗疫志願者為社區居民發放生活物資。(VCG)

上海之鏡

事實上,台灣面對這波疫情的侵襲,深層心理一直有個對照組,也就是地理鄰近、人口規模相差不遠,且都是自詡為「國際化」城市的上海。當上海進入封控階段後,網路傳出的各種民怨,諸如生活資源分配不均、方艙條件過差、市民與居委會和街道辦爭執、小孩在急診得不到收治,或者是經濟學家郎咸平母親在急診室門口等核酸報告等到過世等訊息,無不與西方媒體共奏起一曲「上海悲歌」。

4月25日中國大陸幾位在滬學者組織了「新冠疫情與『最薄弱環節』的上海?」線上研討會,一位傳播學者分析,此次上海封控期間在網路出現的大量錄音,成為情感動員、傳遞群情激憤的最直接文本。借用此概念,台灣疫情邁向高峰之際的民心動盪,「上海情境」則成為台灣政府與媒體轉移憤怒的情感動員文本要素之一。台灣在看待自身的疫情風暴時,很明顯地對於這兩座「文明之城」抱持了不一樣的看法。

例如「台灣民意基金會」4月26日公布的民調顯示,台灣民眾一方面高度肯定陳時中團隊的表現,給出70.22分的成績,另一方面既擔心家人感染Omicron病毒(72.4%),卻又有45%贊成採取「共存」政策,矛盾心理說明了政治意識形態與防疫路線互相影響,左右了台灣社會對疫情的感受與認知。

當台灣各個角落不時發出批評聲音,陳時中日前一句「要怪就怪病毒啦」,基本暴露了執政官員的真實心境。與此同時,民進黨政府要員也將矛頭引向與中國大陸之間的「民主」與「極權」制度爭論,包括陳時中4月27日語帶諷刺表示,「中國防疫數字很漂亮,不得不讓人佩服,但未來可能餓死比病死的人多」;蘇貞昌在5月1日也說,台灣防疫成績舉世稱讚,一步一步有計劃、有節奏,「不會像中國一樣粗暴鎖國封城」。這些說法無疑都是用「民主防疫」這帖藥,安撫疫情快速增温下的台灣民心。

隨着大選腳步接近,台灣政治的選舉體質也正在外顯出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口水、不同顏色政黨的提名佈局、兩岸敵我意識的操作發酵,除了彰顯出「民主燈塔」的美麗外衣之外,民眾只能靠着「自主應變」與病毒拉扯。

如同台灣前國民健康署長邱淑媞投書媒體所指出的,台灣各級政府「在決定開放或『與病毒共存』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決定、防疫負擔與社會負擔會高到什麼程度,好像以為真的是放假、什麼都不做,風雨就會過去。」如果不能根據包括上海在內各地經驗做好萬全準備、謹慎應對的話,等到台灣人民「被火紋身」時,就算再搬出中共或上海作為卸責的替罪羊,除了能獲取選舉利益之外,對社會人民的健康安全保障,終究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