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消除「官僚主義」不能只靠「追責」
新冠肺炎流行以來,許多官僚主義的弊病被集中揭露出來,每一次疫情的規模性爆發都成為此類官場沉痾的放大鏡。當然,官僚主義是一個長期問題,並不是在疫情中陡然出現的,也並不全然是由疫情引發的。但病毒當前人命關天,輿論自然聚焦,那些這樣那樣的問題,在公眾額外仔細的檢視中,顯得愈發不堪。
上海成為又一個暴露此問題的「窗口」。如稍早前爆出阻擋出院患者回家的新聞,還要政府在新聞發布會上特意強調「不得阻攔」,可見一些「屬地」的具體工作何等粗暴;另如北蔡鎮數名官員已被免職,成為上海因疫情被追責的首批官員。
尤其令外界聯想的是,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還在幾天前刊文,呼籲「各級黨員領導幹部」,「我們沒有理由不更勇敢地擔起責任,沒有理由不盡最大的努力為群眾紓困解難,沒有理由再作任何的推諉、拖延、躲閃。」「對基層一線的同志……更不能讓他們流汗又流淚。」
這種顯眼的動員喊話,並不能時常看見,文章刊出或許有多種原因,但至少證明在現實層面,「各級黨員領導幹部」仍然存在嚴重的「拖延、推諉、躲閃」。官僚主義是宿疾,在上海疫情這樣的時刻,它的危害尤其嚴重,但解決問題不能限縮在追責一條路上,為長遠計,要有更豐富的思考。
地方官員面對巨大壓力
4月13日,爆出上海虹口區衛健委訊息中心主任錢文雄自盡身亡,傳其壓力累累,不堪重負。
在緊迫局面中,官員承壓是常態,也是其分內之事,但釋壓也是必要的,這不僅是出於人性考慮,更能切實有助於工作推進和效率的提高。
近數年以來,嚴肅追責成為官場整頓的一把利器,每有焦點問題發生,事後必會懲處一批官員。這是好現象,對於那些全身心官本位的官僚而言,丟官罷職直擊要害,最能讓他們警醒,可以說對消除官僚主義習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伴隨而來的,則是官員們的政治壓力在普遍升高,這卻是利弊兩分的事了。往好處說,有利於加強官員的思想建設,提高站位提高認識,是黨建的當然之途,有充足理由作持續推動和廣泛開展。
不過一些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由不得人不重視。趨利避害是人性常態,不能要求官員完全「忘我」,那是虛無和天真。如果一個官員在工作過程中時刻揹負重擔,既要考慮眼前工作的進行,還要顧忌不能出現些微失誤以免受罰,那就要麼落入多做多錯,索性不做不錯的被迫怠惰當中,要麼乾脆層層加碼寧緊勿松,既然動輒得咎,只好「一刀切」。
就以疫情為例。嚴厲問責的初衷是打消官員的消極懈怠、不作為,但機械執行令其在現實中很多時候走了樣。在不少地方官員看來,頂格應對疫情至少不會因「防疫不力」而被問責,故每有確診病例,第一反應便是封區乃至封城。而精準防疫需要時間,更需要適當的試錯空間。
實際工作不是工廠流水線,在更普遍的場景中,需要官員們充分發揮能動性以填補各種機制和規定的漏洞和缺失,隨機應變提出適時的舉措來應對難以預料的現實情況,這個過程中必然不能保證肯定萬無一失。
對於此類官員,對他們的一些並不嚴重的失誤和差錯,不能輕率以追責了之,某種程度上還要對他們的探索精神予以鼓勵。
過去一段時間,外界已經注意到中國政壇的活力似乎在下降,曾經此起彼伏的「某某模式」「某某現象」變得少見,懶政怠政的軟性腐敗則在增加。換言之,一些官員不願意「闖」了,不敢再「試」了,究其背後原因無非有二,缺少動力,懼怕懲罰。
此類情緒反應在官場上,當然不會只侷限於「黨員領導幹部」,而更可能個別帶動一片,局部傳染整體,「無過即功」,造成大面積的畏縮局面,嚴重影響工作進行。
這當然不是為「官僚主義」辯護,相反地,是在提出更多建設性的可能。「官僚主義」的來源是複雜的,其性質絕非千篇一律,消除「官僚主義」自然也不能機械應對,而要有針對性的多管齊下。在一些場景中,已經看到官員的能動性是如何無奈消失的,要緊的,不是對他們進行追責,而是把他們的熱情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