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新冠毒性已大幅降低但中國還是不放棄動態清零?
上海疫情大爆發,是否應繼續堅持「動態清零」又成為中國輿論場上的一個熱門話題。在國際疫情已經出現新變化,絕大部分國家已經躺平並放開交流的情況下,中國是否以及何時會從變種的病毒特性出發,根據國際疫情變化,對防疫政策做出與時俱進的調整在國際輿論場也引起了很多討論。
其實對中國防疫決策,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簡單:至少在今年年底之前,堅持「動態清零」絕對不會放鬆。當下一些人對「動態清零」有意見,多是對那些層層加碼的極端防疫措施有意見,而不是希望放棄動態清零,「與病毒共存」,這一點中國決策層一直很清楚。
從純粹醫學的角度,有包括中國醫務工作者在內的專業人士建議中國改變防控策略並不奇怪,因為從他們專業的角度,這種病毒確實已經不那麼厲害,沒必要耗費那麼多醫療資源。但是,疫情防控除了自然科學的成分,還必須綜合考慮到更廣泛的社會因素。或者說,社會因素才是決策考慮的根本,醫學只是其中一個決策考慮的關鍵因素。
比如,醫務工作者從純醫學的角度出發認為沒必要耗費太多醫療資源,但是在醫療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病毒在短期內迅速傳播造成的病例增加,會不會擠壓擊穿醫療體系?當現有醫療體系無法支撐的同時,新增醫療服務又趕不上病例增加的時候,會不會演變為更廣泛的人道悲劇——就如美國那樣因此死亡百萬人,乃至演變成中國決策層最擔憂的社會政治事件?
這些醫務工作者的思考盲區,才是中國政府決策者進行拍板決策的最核心考慮,特別是中共今年下半年要召開二十大的情況下,穩字當頭必然是政府決策的核心考慮。
據悉,孫春蘭副總總理關於上海疫情的講話中如此說:防疫從來就是政治問題,而且因為關系到人民生命安全,所以是最大的政治問題,沒有比這個更大的政治問題了,這個是基本的政治站位,是底線思維; 防疫是公共衛生,公共衛生不是簡單的「醫療問題」,而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也是政治;中國政府不可能在沒有進行最充分的、最全面的的論證情況下倉促、被動地放開。這,不是政治化,這,才是講科學;於各種考慮,中央已經明確了目前防疫思路不變,疫情防控既定的方針政策不變,社會全面動態清零不變的方向。這是基於科學基礎上的政治決斷;
再者,奧密克戎的毒性雖然已經大幅降低,但是新冠病毒還在繼續變異當中,誰也不知道這個病毒還會變異成什麼樣子。西方選擇躺平是已經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他們的社會體系與文化都支撐不了動態清零。中國具備動態清零的能力,而且病毒仍然在繼續變異。奧密克戎的毒性雖然降低,但是對未能接種疫苗的老人與小孩還很有殺傷力,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有什麼理由放棄已經取得的成果,不繼續堅持動態清零呢?
所以,雖然現在病毒的殺傷力已經不大了,但是考慮到更廣泛的決策因素,特別是考慮到現有醫療資源的承受能力和中國今年最重要的政治日程,考慮到還有近5000萬人(主要是老人和小孩)還沒有接種疫苗,在沒有更有效的疫苗和特效藥問世之前,中國還是會(也應該)繼續堅持動態清零,至少在當前這個方向是沒有錯的,也是符合中國國情的。
當然,在維持「動態清零」的過程中,中國各級政府與有關防疫部門也要儘量做到精準防控,不能再濫搞「一刀切」、層層加碼,或是採取一些不合理不人性的過激防疫措施,動輒限制出行,影響正常社會運轉,衝擊到社會經濟運行。如果可能,還應該通過政府財政體系,給受疫情影響嚴重,生活出現困難的民眾提供必要救濟,包括髮放生活物資與現金救助,減免或緩交房貸與經營性租金等等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這些方面,中國政府目前做得還非常不夠。
與此同時,對一些地方根據現實情況和不斷變化的國內外疫情狀況進行防疫探索,中國政府也應該進行鼓勵,對醫學工作者的專業建議,對社會上的各種討論,政府與輿論管理部門也應保持包容性,要允許他們表達,讓他們放心講話。這樣才更有利於減少疫情防控次生災害,有利於決策層掌握各方面情況,從而有利於政府根據情況變化做出與時俱進的正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