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女孩的「文化震撼」 何以刺傷台灣的「民主自尊心」
近日一位自小在上海成長的台灣YouTuber「金湯力」,上傳了一部約22分鐘的影片,分享兩年半前她回到台北定居初期,感受到兩個城市在生活方面的「文化震撼」。由於她在片中比較了兩地的生活習慣落差,並提出台北稱不上「大城市」等觀點,引起台媒和輿論的關注,目前該片觀看次數已超過16萬,留言數逼近9,000,不少台灣網友批評「如果中國這麼好,那就乾脆搬回去吧」。
這部名為《上海長大回台兩年,我想說說我的culture shock!》影片,製作者系網名「金湯力」(雞尾酒的一種,台稱「琴通寧」)的台灣女孩,影片細數返台之初感受到的種種「文化震撼」、「科技震撼」與「服務衝擊」,包括在台灣出門要帶錢包和行動電源、固定時間倒垃圾、網購不便且種類少、公交車系統複雜令電子地圖難以發揮作用、行動支付平台過於分散等等;她還指出大陸的餐飲業為了在「大眾點評」取得高分,甚至已經超過了台灣所引以為傲的顧客服務。不過「金湯力」也強調,她並無突顯「台灣不好、上海就好」之意,只是呈現個人實際感受到兩地生活習慣的差異。
據「金湯力」其他影片的說法,她在台灣小學畢業之後,從中學到大學都在上海就讀,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後,留在當地工作兩年,「魔都」經歷長達13年;兩年半前回到台北,一邊工作一邊在台灣大學繼續深造。據了解,「金湯力」即曾代表新黨參選台灣總統的財經節目主持人楊世光之姪女,她曾以小編和主持人的身份客串於楊世光節目。大約在一年前,「金湯力」開設「喝吧!金湯力」YouTube頻道,內容主要從時事熱點帶入哲理反思,其中不乏觸及「瞇瞇眼辱華」、「臉書vs.言論自由」、「性別與女權」、「台灣人為什麼不在乎兩岸戰爭」等爭議性話題,訂閲人數超過5萬人。
縱覽這部評價兩極的影片,底下留言者大多為台灣觀眾,意見大致分為三派:一派認為「金湯力」點出了中國大陸快速發展之後的實情;一派批評「金湯力」以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吐槽」自己的家鄉;還有一派則認為每個城市都有屬於自身的文化與優點,不能簡單地進行比較。其中獲得點贊數最多的留言系「兩邊最大的差異應該是妳可以儘管拍影片吐槽台灣也不會被抓走」,類似的留言還有「不知道你回台灣有沒有很不習慣,居然不用翻牆幾乎就能瀏覽所有網頁」等等。
事實上,這類話題在台灣並非罕見,特別是兩岸快速交流以及大陸政經影響力崛起之後,台灣與大陸孰進步孰落後的討論,一直是兩岸網路和媒體輿論的熱點之一。然而,不能否認的是,台灣對於該話題背後確實存在着意識形態偏見。例如2020年台灣律師蘇逸修曾在個人臉書(Facebook)表示,台灣國中(陸稱「初中」)地理教科書,不只錯誤陳述大陸工業廢氣隨風吹往日本、美國西部、台灣,其中還將大陸行動支付發達的原因,歸結於「人口多」、「銀行和提款機密度不高」、「部分銀行不開放跨行取款」、「提款機常出現吃卡問題」、「假鈔過多」、「各城市通貨膨脹比率不同」等,不少具有大陸生活經驗的台灣網友也指出這些敍述與實情不符。
除了反映出台灣對大陸的認識充滿想像和誤解,且透過學校教育將偏見傳遞給下一代的問題之外,台灣對於兩岸實力翻轉之後的「解釋」,還包括了將一切問題都上綱到政治體制。「金湯力」影片最受「歡迎」的留言即是一例。「民主」在台灣成為執政官員最好的託詞,一旦遭受質疑或指責時,政府高官往往搬出「台灣民主」優於「大陸獨裁」作為理由,從而回避掉一切的責任;而這股風氣,也在台灣社會瀰漫,「反中愛台」與「自由民主」遮蔽掉了青年低薪、社會矛盾、經濟停滯等種種不公與憤怒,成為台灣始終高居「幸福感」排名領頭羊的不二法門。
當然,這個心態背後更為深層次的因素,來自於兩岸發展翻轉且差距愈拉愈大之後的相對剝奪感,失落與不滿經由政客的民粹主義式「疏導」,從而轉化為對中國大陸的忿恨與厭惡,形成了台灣左翼作家陳映真所形容的「近親憎惡」現象。因此,一部客觀描繪台北與上海雙城生活差異的影片,最終必然成為台灣網友泄憤的箭靶。特別是民進黨政府高官所宣揚的「世界怎麼跟得上台灣」,以及台灣政媒集體將台積電營造出「護台神山」的心理寄託,甚至包括名嘴「吃不起茶葉蛋和榨菜」等推波助瀾,都讓台灣生活在「自我感覺良好」的「小確幸」世界裏。
問題在於,無論接不接受、認不認同「金湯力」在影片中的敍述,她在中國大陸成長生活的時期,正是中國大陸經濟與科技實力高速發展的十年,網路與科技創新的結合,不只完全改變了大陸民眾生活的面貌,更對世界帶來了無法迴避的衝擊。此趨勢所帶來的心理不適與焦慮,不僅僅出現在台灣,更是在西方世界蔓延,否則對華科技戰也打不起來。台灣帶有吃味的抗拒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被政治意識形態綁架了本來具備的寬闊視野與心胸,結果眼看執政要員一邊宣稱拒斥大陸文化「入島入户入腦」、一邊卻又用着愛奇藝與抖音小紅書,民眾只能不斷失去正視現實與自我調適的能力,最終「窮得只剩下民主」。這或許是那段影片在口水是非爭論之外,更值得台灣觀看者深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