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文宏最新判斷談起:今後中國需要什麼樣的防疫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連日來,中國內地多地出現疫情,吉林、深圳、上海等地疫情尤其受到關注。吉林省3月12日新增本地確診1412例、本地無症狀感染者744例,防疫形勢緊張。受疫情影響,深圳宣佈自3月14日到20日全市公交、地鐵停運,社區小區、城中村、產業園區實行封閉式管理,近乎「封城」,以期快速篩查病例,切斷病毒傳播鏈條。上海疫情同樣告急,不少人都擔心昔日充滿温度的上海防疫模式能否持續。

3月14日凌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發文《抗疫兩年以來最困難的時期,是漫長冬夜還是倒春寒》,訊息量很大,對當下中國疫情形勢、新冠病毒目前的特徵、今後中國內地的防疫之路,都有客觀的分析。關於當下中國內地的局部疫情,張文宏寫道:「由於短期內出現了大量的病例,全國各地難免顯得有些慌亂,上海也不例外。上海的精準防控在這次奧密克戎BA.2傳播之際,由於發生突然,啟動晚,病毒快,目前仍處於與病毒的並跑階段,感到非常吃力。」

他直言「在對病毒傳播的迅速遏制與較大面積的管控中,平時最有特點的上海温度似乎隨着抗疫的緊張度上升而有所下降」,但「大家對於下階段防控的信心不能丟失」,「奧密克戎BA.2再快,也會受制於生活節奏的慢下來」。他認為,這次疫情來的很突然,與其說是冬季還沒有過去,還不如說是一次倒春寒。他鼓勵人們:「當我們看清了前方的道路和必將到來的春天,又有什麼可以畏懼的呢?」概而言之,張文宏既指出了這次中國內地疫情的來勢洶洶,連上海精準防疫的人性化、柔性化都有所降低,但總體而言,今次疫情更多是一次倒春寒,人們生活會逐漸回歸正常。這個觀點其實和他在3月7日發表的文章《嚴守新一輪疫情規模性反彈底線,探索更智慧的動態清零模式》所認為的「我們戰勝疫情的曙光已經出現,在全球疫情出現逐漸回落的今天,依靠中國的生物醫藥成果、中國社會的治理能力,一定能夠走出特立獨行的最低病死率,逐漸回歸正常生活的創新之路」,「2022年以平常心抗疫,一年比一年好,一定是我們的抗疫正道」一脈相承。

接着,張文宏分析了目前新冠病毒的特徵,間接解釋了為何西方選擇「與病毒共存」。張文宏給出了四點看法,第一,「病毒的毒力真的是明顯降低了,香港這輪疫情死亡的病例除了年紀大是高風險因素外,絕大多數有明顯的基礎疾病」,「免疫功能正常,打過疫苗的,無論是何種疫苗,只要是加強過的,基本上都沒事」。第二,「現在國際旅行的人疫苗接種率很高,達到90%以上,其中不到5%的入境時候被篩查出來有核酸陽性」,「你去看這感染的5%的人,當然是大多數打過疫苗,這可以理解為打了疫苗仍有突破感染的機會,但是重症率與死亡率真的低於流感了」。第三,根據香港、新加坡和英國數據作出的死亡率分析,「接種一劑或未打針人士的整體死亡率是2.03%,相較接種兩針人士的0.09%,有23 倍的差別」。第四,「在實現了廣泛接種和自然感染率的國家,新冠病毒現在可能甚至沒有流感那麼致命」,但「付出了慘痛的群體感染過程中大量人員的損失」。

根據張文宏這四點看法,可以判定目前新冠病毒的毒性確實明顯下降了,主要危及老人和有基礎疾病的人,對於除老人和有基礎疾病的人之外的群體,只要免疫功能正常,接種疫苗,基本都沒事。這也是為何西方社會選擇「與病毒共存」。但正如張文宏提醒的,西方之所以選擇「與病毒共存」,背後「付出了慘痛的群體感染過程中大量人員的損失」。以美國為例,作為一個醫療資源和生物科技那麼發達的世界第一強國,竟有接近100萬人死於新冠病毒,超過美國建國以來任何一次戰爭的死亡人數。這既是一種自私自利而又殘酷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是對老人、有基礎疾病的人、免疫功能差等群體生命健康權的漠視,又是對美國宣稱的人權價值的極大諷刺。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連公民最基本的生命健康權都不能保全,不願為了老人、有基礎疾病的人、免疫功能差等群體的生命健康而讓渡自己哪怕一點的自由,置共同體最基本的生命安全訴求於不顧,在歷史上有巨大積極意義的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竟然氾濫、異化到如此狹隘程度,實在是一種悲哀。

相較而言,中國內地在過去兩年因為政府強有力地集中資源嚴格防疫和絕大多數民眾的配合,自武漢疫情之後,一直都能將疫情控制在小範圍、局部地區,讓絕大多數國民免於病毒傷害,重症率和死亡率非常低,甚至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一個人因為染疫去世。但事有兩面,中國許多地方在執行防疫政策時經常存在一刀切、層層加碼的現象,給民眾正常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讓不少人產生牴觸情緒和逆反心理。尤其是隨着民眾疫苗接種率的持續提升,不少人眼看中國自武漢疫情之後很少聽說有人因為染疫去世,但每每所在地方出現零星疫情便風聲鶴唳,干擾民眾正常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就更加期待中國逐步放開嚴格的防疫模式。這也是為何過去兩年上海防疫的人性化、精準化總是能引起廣泛認可。當然,中國社會也有一些人,他們連嘗試在保護民眾生命健康和正常生活之間尋求平衡的上海防疫模式都不認可,主張中國防疫應該像西方那樣「與病毒共存」。

2022年3月12日,為了應對疫情,吉林省吉林市三所方艙醫院投入使用。(新華社)

張文宏的文章對這些聲音作出了回應。他認為前文所述的關於新冠病毒目前特徵的四點看法,「不是我們躺平的理由,對於未來抗疫,我們應該有很清晰的思路,而不是整天在爭論是清零還是共存」。他針對今後中國防疫之路給出了五點看法。第一,雖然新冠病毒「在已經實現群體免疫的國家,病死率已經低於流感」,但「我們中國如果現在迅速開放,會引起短時間內大量人群的感染,即使再低的病死率也會造成醫療資源擠兑和社會生活的短暫休克,對社會和家庭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張文宏雖未詳細解釋,但道理很簡單,既由於中國畢竟還是發展中國家,人均醫療資源和醫療科技水平相對有限,又因為中國不像西方那樣民眾由於自然感染,在造成大量人死亡後形成群體免疫。第二,「 我國現在高齡和患有基礎疾病的人群中,相當高的比例由於害怕疫苗接種的副作用,還沒有充分接種,一旦普遍感染,後果不堪設想」,「下階段我們無論如何要對這部分人群做好保護」。

第三,「通過最近全國各地的疫情應對情況看,無論是在心理上還是社會資源的配置上,還沒有做好應對大量病例同時出現的準備,現在全面開放一定會出現醫療資源擠兑,造成難以預計的過度死亡」。第四,「近期我國繼續採取社會面清零策略,將傳播極快的奧密克戎第五波疫情壓制在完全可控的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會持久性地採取封城和全檢測的策略」。第五,「凡是持久的,必是温和的與可持續的」。張文宏建議:「我們要藉助此次一定會到來的社會面清零所帶來的難得的機遇期與窗口期,準備好更為完備、智慧、可持續的應對策略,這些策略包括:老年人普遍的第三針接種,以及更好的疫苗與疫苗接種策略,可以廣泛供給的口服藥物,可以負擔得起的廣泛提供的居家檢測試劑,得到有效訓練和預演的分級診療策略,未來居家隔離的流程,下一次更大規模輸入與本土疫情疊加時所需的完整防控體系和充足醫療資源的準備等。前幾天有記者問我,為什麼接種了這麼多疫苗還不能躺平呢,我說這些準備都沒有做好,能躺平嗎?」

總而言之,張文宏一如既往地保持專業、理性、清醒,他既不主張「持久性地採取封城和全檢測的策略」,希望科學防疫、精準防疫,讓疫情防控有温度,因為他堅信「凡是持久的,必是温和的與可持續的」,又清楚地認識到中西現實情況的不同,不希望中國像西方那樣出現大量的民眾染疫身亡,堅決反對中國防疫躺平。這是難能可貴的防疫態度,是今天中國應該尋求的防疫共識。

一種防疫模式若想長久有效,經得住人心的檢驗,必然是在人民生命健康和正常生活之間保持動態平衡,必然要尊重科學、專業,儘量保持人性化、柔性化。一個知行合一的文明現代社會在面對世紀疫情時,不能屈從於殘酷的強者邏輯,不能讓一個國家的發展和民眾的自由建立在大規模淘汰老弱病殘之上,因為那是對人之為人的侮辱。希望中國有更多像張文宏這樣專業、理性、清醒的聲音,希望中國防疫能在人民生命健康和正常生活之間尋求更好的平衡,探索出一條既不用像西方那樣造成大量民眾染疫身亡,又能保障人民正常生活的路徑,進而漸漸讓一切有序回歸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