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病毒共存|學者估內地今年重開邊境 港漂:曾樂觀今已心淡
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續2年多時間,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疾控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2月28日發文說,中國在不久的將來,定會在合適的時間點,展示「中國式與病毒共存」的路線圖。
一時間,「中國式與病毒共存」一詞引起海內外熱議,有觀點認為這代表中國將放棄「動態清零」路線,也有人認為「中國式與病毒共存」與西方「與病毒共存」有其差異。
《香港01》訪問了前香港浸會大學博士後研究員阿輝,在他眼中,不少在內地親友都對嚴厲的疫情管控措施習以為常,但他認為今天的全球疫情環境下,中國不可能永遠「清零」;在中資金融企業工作的「港漂」Michael則相信,鬆綁防疫有助恢復經濟發展動能,在全球競爭格局下發揮實力。
今年2月28日,曾光在微博發文稱,「動態清零」是中國在特定時期內的防疫對策,不會永久不變。在對發病、死亡容易容忍的情況下與病毒共存,是人類的長遠目標,在不久的將來,定會在合適的時間點,展示中國式與病毒共存的路線圖。他設想,發揚舉國體制防控優勢,習各家所長,探索靈活而可控式開放,將會是中國的共存特色。但他也強調,當前西方國家迫不及待實施與病毒共存,對中國而言風險很大,不宜隨之起舞。
換言之,在曾光看來,「與病毒共存」是人類的長遠目標,但要如何與病毒共存,各國有不同的處理模式;「中國式與病毒共存」是中國階段性「動態清零」政策完成後的下一個防疫指引,但又決不會等同目前西方國家的「與病毒共存」路線。
張文宏去年提共存遭鬧爆 曾光今次言論關注度減?
事實上,這並非曾光第一次提到與病毒共存。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去年8月曾發聲稱,中國應考慮與病毒共存,但他當時的發言受到部分中國網民批評「投降主義」、「美國走狗」,甚至指控其涉嫌學術不端。當時,曾光接受內地傳媒訪問時表態稱,「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不矛盾,「我國不會一直清零,當清零的紅利不再存在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清零了」,「不要拿著現在的政策來衡量以後的中國,敵變我變」。
對比當時內地輿論面對「共存論」的驚濤駭浪,今次曾光一席言論主要在海外引起一些討論,但在中國內部輿論場卻不見波瀾。上海某生物科技公司的博士後研究員阿輝向01記者表示,身邊很多親友根本無聽過此說,他也是在瀏覽了海外新聞網站時才獲悉,「剛看到時還以為是假新聞」。他認為內地或是淡化了該言論的影響,「畢竟短期內還是堅持『動態清零』政策」。
稱中西方病毒共存「大的邏輯」一致 區別在三點
在了解了曾光的說法後,阿輝認為「中國式與病毒共存」背後大的邏輯、目標就是鬆綁防疫、重開國門,這點與西方的「與病毒共存」並無二致,區別只在於開放的時機、程度和方式,就中國而言,「與病毒共存」的主要條件是死亡率要降到可接受的程度。
阿輝曾來港受聘於浸會大學從事免疫學研究,了解中港兩地防疫政策的差異。他認為,香港「每天新增幾萬宗、百人病逝」的疫情現狀,與理想的與病毒共存路線有所距離,「若說感染幾萬宗倒也可以理解,畢竟絕大多數是輕症或無症狀。但看死亡率則高得嚇人,顯示出包含篩檢、隔離和救治的整套公共衛生系統的運作能力不符預期,放在中國內地,相當於一天死好幾萬人」。
港應借鑑內地策略 但內地未來「還是要放開」
對於內地現時防疫策略仍然是全力防堵,阿輝一方面表達認可,他說,現時內地大多數民眾除非被隔離,生活皆不受防疫影響,這主要是靠精準的防控策略,因此不難理解普通百姓對於動態清零政策表達強烈支持。他認為,內地的一些防疫經驗值得香港效仿,「未必是要一樣去死守防線,但在策略上要學習,例如加強通關貨品的病毒檢驗,尤其是冷鏈運輸」。
另一方面,他直指內地高強度的防疫政策不可能一直持續,「我覺得肯定還是要放開,現在成本太高了,也影響經濟」,更大膽預測中國今年年中便會鬆綁防疫、重開邊境。對於近期中國內地多個省市的散發性疫情,阿輝認為疫情數字仍屬「動態清零」模式下的合理範圍,若未來走向「與病毒共存」,重點還是要看重症和死亡率。
曾朝思暮想回深圳 港漂:不想回了,太麻煩
出身廣東、現任職中資金融企業的港漂Michael則向01記者表示,他聽聞在內地「體制內」工作的朋友說,當局內部探討「中國式與病毒共存」已有時日,國產mRNA疫苗上市後實行的可能性更大,其中一個原因是「這兩年地方政府因為這些抗疫政策,財政資金已經很緊張」。
他又指「民間已抗疫疲勞」或許也是原因,「許多內地親友也希望恢復正常生活」,但他強調這些親友也只是「少數人」,他觀察現今內地輿論氛圍下,多數人還是支持現行防疫政策。
即便獲得這樣的「內部消息」,Michael個人卻不對當局短期內結束「清零」政策抱持太大期待,「不知道還要耗多久」。他說,自己已經在香港困了兩年了,他過去每年都會回深圳跟一班老友慶祝生日,但上個月他在香港過了第三個孤獨的生日,「感覺作為港漂的這幾年,失去的比得到的多得多,甚至覺得會不會最後都是一場空」。
在這兩年間,他曾經歷傳媒一次次報道「中港將通關」後的滿心期待,想著很快就能與內地的家人和朋友重聚,也一次次失望落空。在港過了第三個生日後,他稱自己已主觀上「不想回了、也不敢回了」,一是通關無期、若接受檢疫太麻煩,且「隔離的費用比旅費還貴」,二是他覺得內地社會無處不防疫,「無處不在的健康碼,(若確診)你的行蹤軌跡被所有人知道」,令到失了一些私隱上的空間。
指本港防疫步調亂 中央支援下「左右為難」
但Michael亦不諱言,他並不希望看到內地防疫「像香港般失敗」。他說,香港爆發疫情時「將醫療資源集中到老人和小孩之類的易感人群,其他年輕人可以在家治療」其實並無不妥,是本港制度下合適的做法,但由於特區政府防疫步調很亂、長者疫苗接種率很低,導致奇高的死亡率,「抗疫已錯過最佳時機,一步錯、步步錯」。
他又指,本來期待在中央的支援下,香港抗疫可以有轉機,但如今覺得特區政府反而會「左右為難」,擔憂最後或「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