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亮明中國疫情防控底線 明確三個事實
2022中國兩會期間,習近平在參加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首次公開呈明中國下一階段疫情防控的底線。原話是這樣說的:要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落實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各項舉措,完善常態化防控和突發疫情應急處置機制,突出口岸地區疫情防控這個重點,守住不出現疫情規模性反彈的底線。
「不出現疫情規模性反彈」,這就是中國下一階段疫情防控的底線和總體目標。該如何理解習近平提到的這一底線?中國會否順應外部世界呼籲,調整疫情爆發以來一直堅持的「動態清零」政策?又該如何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結合兩會期間各方的表態,以及中國流行病學專家的說法,中國下一階段疫情防控至少可以明確三個基本事實:
首先,中國短期內不會改變「動態清零」的政策。
同樣是在這次代表團審議,習近平也提到了中國疫情爆發以來一直堅持的「動態清零」政策。「我們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堅持科學精準、動態清零,慎終如始抓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
而在全國政協和全國人大記者會上,發言人都被問到了中國的「動態清零」政策。政協發言人郭衛民表示,「疫情防控成果證明,我國的防疫政策符合中國國情、符合科學規律,我們的防疫措施相對成本低、成效好。」發言人同時駁斥了外界的誤判,「國外有些輿論認為中國的防疫政策影響了全球的供應鏈產業鏈,這是不正確的。正是由於中國採取了正確的防疫政策,我們率先恢復了經濟增長,保障了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基本穩定。」
人大發言人張業遂亦表示,「『動態清零』做法的目標是通過快速精準的全鏈條防控措施,實現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成效,不是要追求『零感染』,而是要儘快把疫情控制住……雖然這些措施對生產生活產生了一些影響,但這些影響是短期的,波及範圍也是有限的,它可以保證全國絕大多數地區和絕大多數人正常的生產生活。」
其次,中國防疫模式的關鍵在聯防聯控機制與能力,而非片面追求「零感染」,有了這樣的機制與能力,任爾東西南北風,便守住了不出現疫情規模性反彈的底線。
「動態清零」並不全然是結果取向的,「清零」也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當疫情爆發的時候,有能力最大限度達至「清零」的目標。有了這樣的「清零」能力,即便最後結果不是「清零」,依然是可控的,以及動態穩定的。
這樣的清零能力,必然需要依託於中國已經建立的疫情聯防聯控機制。武漢爆發疫情後,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於2020年1月成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擔任組長,該小組下設7個組,分別為:前方工作組、社區防控基層專家組、疫情應對處置工作專家組、醫療救治組、督查組、軍隊前方指揮協調組、赴西南地區工作組。
此外,為應對突發的疫情,由32個部委構成的協調工作機制平台——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應運而生,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由國家衛健委牽頭,下設疫情防控、醫療救治、科研攻關、宣傳、外事、後勤保障、前方工作等工作組,分別由相關部委負責人任組長,明確職責,分工協作,形成防控疫情的有效合力 。有了這樣的工作機制,尤其是各司其職的多部委聯動,任何一地爆發局部疫情,各方都能很快被動員起來,進入戰時狀態,在最短時間內以最低成本撲滅疫情,避免出現疫情規模性反彈。
最後,中國式共存路線不等於躺平式的「與病毒共存」。
2月28日,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在個人微博上發布兩千餘字長文,詳細解析了「與病毒共存」與「動態清零」兩種對策,並坦言中國的「動態清零」不會永遠不變,在不久的將來,定會在合適的時間點,展示中國式與病毒共存的路線圖。此言一出,引發外界對於中國式共存路線的猜測。但習近平「守住不出現疫情規模性反彈的底線」,再次明確了中國式共存路線不等於躺平式的「與病毒共存」。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3月7日在微博亦結合該底線談到,「輸入病例或者本土病例可能一直會有,但是我們的目標是始終將流行控制到極低水平,不引起規模性的反彈,不引起醫療資源的擠兑,這樣我們就有條件通過精準防控來儘量保證民眾正常的生活。這點應該是非常明確的總方針,無論我們採取的是清零政策、動態清零政策、精準動態清零政策、逐步動態開放的政策,不出現疫情規模性反彈將是我們的防疫底線。」
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爆發至今已經兩年有餘,中國疫情防控可謂牽一髮動全身,影響深遠。雖然基於「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樸素理念,中國短期內不會放棄「動態清零」的政策,但就像「動態清零」本身的關鍵在於「動態」一樣,中國的防疫政策也是動態的,而非一成不變的。守住不出現疫情規模性反彈的底線,既能夠避免病毒對民眾的生命威脅,同時也努力維持正常的生活。但在底線之上,如何更好的精準防疫,避免一刀切,仍切實考驗着各方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