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布與立陶宛關係降至「代辦級」 中國迅速反應為避免後患無窮?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中國外交部11月21日宣布,中方決定將與立陶宛外交關係,從大使級降低至代辦級水平。

在對立陶宛在台灣問題上做法,中國政府進行迅速而嚴厲的回應,除因為立陶宛違背了兩國建交公報定義的「一中」原則,也是要為其它國家畫下一條紅線,避免其它國家在美國授意或影響下產生「破窗效應」。

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11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無論台灣的民進黨蔡英文政府還是立陶宛都將此視為「重大外交突破」。21日中國外交部聲明指出,立陶宛不顧中方嚴正抗議和反覆交涉,允許台灣當局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是公然在國際上製造「一中一台」,中方對此表示強烈抗議。

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主席馬爾德基思(Matas Maldeikis)擬12月初率團訪問台灣(中央社)

而這件事對中國來說更大的隱患還在於,隨着中美對抗升級,美國通過加大對台灣的支持,不斷挖掘台灣牽制中國的地緣價值,並在外交領域為台灣突破「一中」框架提供各種庇護或外交幫助,可能會有越來越多像立陶宛這樣的國家,不得服膺於自己身為美國「棋子」的命運,突破「一中」框架與台灣發展官方關係。

這是因為,中國和立陶宛的外交危機表面上看是中立雙邊衝突,是立陶宛在台灣問題上突破「一中」底線所致,但是在本質上,在更深層次上,卻是中美戰略對抗升級的產物,美國在某種程度上也包括關係已經趨向惡化的歐盟,才是在背後驅動的最關鍵因素。

這次立陶宛批准台灣當局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第二天(10月19日),立陶宛便與美國進出口銀行簽署一項6億美元的出口信貸協議。隨後,立陶宛又找到歐盟,索要更多實在支持,說明在這場外交變局背後隱藏的隱秘交易。

外界有評論提到,立陶宛的台灣冒險,是英美的「立陶宛戰術」,立陶宛改變台灣當局駐該國代表處名稱,實質上是英美對中國的一次試探,英美正是要以此測試中國的意志,評估中國的實力,至少迫使中國付出外交代價。面對西方在這一問題上緊密互動,怎樣在嚴厲打擊立陶宛的同時,又避免歐盟涉入,顯然考驗着中國外交部門。

立陶宛轉向背後的警示

立陶宛的轉向對中國來說不能不算是一個警示。因為兩岸政經與外交實力懸殊,在兩岸之間進行外交爭奪,台灣沒有任何機會。但是,隨着中美對抗升級,美國插手介入成為兩岸外交爭奪的變數,因為中美實力差距,在美國授意或影響下,難保有些類似立陶宛這樣高度仰賴美國提供保護的國家不會突破『一中』框架和台灣發展乃至建立官方外交關係。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10月22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會見傳媒。(AP)

立陶宛在美國授意與影響之下的外交轉向,對中國來說卻是一個值得警惕的危險信號。因此,對立陶宛在台灣問題上做法,中國政府必須進行迅速而嚴厲的回應,除了因為立陶宛違背了兩國建交公報定義的「一中」原則,危害到中國的最核心利益,也是要為其它國家畫下一條紅線,避免其它國家在美國授意或影響下產生「破窗效應」。

如果說中歐今年初的互相制裁有情緒化成分在裏面,成為後來中歐關係惡化的一個刺激因素,歐盟隨後即停止中歐投資協議並加大了對台灣的外交支持,那麼這次立陶宛在最核心問題上挑戰中國根本利益的行為,則是另一回事。中國必須迅速反應,在區別對待歐盟的前提下,對立陶宛可能也包括台灣與美國,進行嚴厲而精準的打擊,才能有效遏制更多類似情況發生,否則將會後患無窮。